热点:
普通编辑

微软借微信平台推服务 “小冰”太天真了

  [  中关村在线 原创  ]   作者:  |  责编:魏景芳
收藏文章 暂无评论

    5月29日,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推出了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冰”,并且以微信作为平台开始了公测。虽然有微软Bing部门实习产品经理“奶茶妹妹”到场助阵,并且首批10万个申请名额瞬间被抢光,但这依然没有改变“小冰”的最终命运----6月1日,上线仅三天的微软“小冰”被腾讯微信封杀。对于一款看似普通的“娱乐”交互软件来说,为何会招来腾讯的敌意呢?

微软借微信平台推服务 “小冰”太天真了
微软“小冰”想借微信平台推广自家服务?太天真(图片来自虎嗅)

    简单来说,微软“小冰”是一款基于数据挖掘与智能搜索的聊天机器人,背后有微软在大数据挖掘、自然语义分析、机器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方面的技术积累。微软称,“小冰”集合了中国7亿网民多年来积累的全部公开聊天记录,拥有1500万条真实的语料库(此后会每天增长0.7%)。用户可以将“小冰”添加至微信好友,直接与其对话,这个被微软形容为智商相当于16岁女生的智能机器人能够回答各类问题,包括天气、星座、笑话、交通指南、餐饮点评等方面。

    不过,就在众多用户与“小冰”聊得正在兴头上时,腾讯却突然以“担心用户隐私安全问题”为由,将“小冰”封杀。腾讯解释称,“小冰”存在模拟用户操作、诱导用户拉群、批量注册垃圾账号等违规行为,故而被处理。对此,微软回应称,“小冰”拥有比微信更为严格的隐私保护机制,数据不涉及任何聊天记录信息。一时间,微软与腾讯的争执引起了各方关注。

    作为微软Bing对中国区放权本地化之后的首个产品,“小冰”项目从立项到正式推出仅耗时6周,并且还获得了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的亲自拍板。从技术层面来说,微软这个智能机器人并没有什么问题。对于微软来说,“小冰”已经融合了Bing搜索、翻译、词典等丰富的数据内容,只是需要一个平台去展现,而手握4亿多用户的微信显然是微软最好的选择。

    “小冰”是微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一次创新型实验,以调侃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了天气、饮食、出行等各项服务,是一个重要的用户入口。微信拥有庞大的用户群,而“小冰”则是用户生活大数据的积累入口,以及个性化推荐服务的出口,二者相结合,微软将获得更多的用户行为数据,经过分析后进而提供更智能的推荐信息。可以说,微信是微软大数据内容积累的最佳平台之一。

    然而,微软从微信手中获得了用户资源和数据,可是微信却基本上没捞到什么好处。目前,用户对于语音助手的依赖程度并不高,这点从苹果Siri身上就能看出来,因此“小冰”并不能为微信吸引多少用户。换句话说,有没有“小冰”对微信无关痛痒。别忘了,此前微信就曾将包括云知声、出门问问在内的语音助手产品下架。

    当年,微信凭借通过网络流量收发的文字、语音消息,成功抢了三大运营商的饭碗,严重威胁到后者的语音、短信和彩信业务。运营商提供的网络服务让用户上着微信,结果却没从中捞到半点油水。在微信眼中,“小冰”就好像是当年的自己,利用别人经营的平台发展自家业务,微信对这种做法很警惕。此外,微软强大的技术实力也是腾讯难以追赶的,微信平台+Bing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恐怖组合,微信怎么会甘为别人做嫁衣?

    虽然微信表示不会开发类似“小冰”的产品,不过去年10月底推出的公众帐号语音识别接口,还是让人们看到了腾讯在语音识别服务领域的野心。苹果Siri将智能语音技术推向了大众群体,而科大讯飞发布的中文语音助手讯飞语点也拿下了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此时,手握数亿用户的微信看到了机遇,将语音识别服务划分为了健康、金融等7个垂直领域,由各自领域的服务商提供内容。得益于Bing搜索,微软“小冰”将各类服务全都揽了过来,势必会对微信自己的语音识别生态系统造成冲击。

    微软“小冰”自身并没有问题,只是判断错了微信的态度。微信是一个开放平台,但不是慈善平台,想在拥有最优厚用户资源的平台上发展,甚至是抢入口,只能说“小冰”太天真了。

news.zol.com.cn true //news.zol.com.cn/458/4587665.html report 3044 5月29日,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推出了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冰”,并且以微信作为平台开始了公测。虽然有微软Bing部门实习产品经理“奶茶妹妹”到场助阵,并且首批10万个申请名额瞬间被抢光,但这依然没有改变“小冰”的最终命运----6月1日,上线仅三天的微软“小冰”被...
不喜欢(0) 点个赞(0)

新闻中心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