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消费者关心的电脑
三包规定一直呼之未出。据媒体报道,由于国家工商总局的退出,给将来电脑三包规定实施蒙上阴影。报道说,信息产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制定的电脑三包规定(全称为《微型计算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已经在两部委的高层会议通过并会签完毕。而过去一向在三包法规的制定中作为执行方的国家工商总局,此次尽管也参与了电脑三包草案的制定,却由于种种原因退出了制定者行列。
那么电脑三包究竟何日能够出台?工商总局的退出会不会影响将来电脑三包规定的执行力度呢?采访中,这三个部门对这些问题都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与法律事务部主任王前虎表示,“三包是产品出厂之后的事,主要归工商行政管理局管,现在工商总局退出了,肯定会有一些问题。”
一位业内知情人士透露,“今年五六月份的时候,工商局曾经组织电脑厂家开过一个会,就三包规定的事情和行业打个招呼,结果反应很大。”
反应主要集中在:电脑故障是硬件原因还是软件或者病毒引起的,不好确定;另外这样的界定究竟该由谁说了算,缺乏第三方公证等等。“基于这种顾虑之上的电脑厂商的抵制,也是电脑三包迟迟不能露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业内有人士一语中的,“而在执行中的可操作性不太强,导致国家工商总局对此有顾虑,这可能是工商总局退出三包规定制定方的原因”。八亿时空电脑在北京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力,公司董事长赵雷告诉记者,“目前虽然有一些检测办法,可是成本太高,谁来负担这个成本?我们的上门服务有50%以上是软件问题,其中不少是消费者自己引起的,但我们还是给消费者修了。如果这方面有了国家标准,那对我们的利益是一种保障。所以我们是希望三包规定早一点出来。但是如果软件问题不解决就轻易出台,可能对商家的伤害更大。”
究竟是不是软件问题拖了三包规定的后腿,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中消协的有关人士发表了不同看法。投诉部戴崴指出,三包规定没有如期出台但并不意味着电脑没有三包。相反,如果电脑三包规定仓促出台尤其是出台一个低标准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戴崴说,“有了三包规定,就人为地划了一道线,线下面的要把它拽上来,线上面的呢,反而可以靠到低标准上了。”戴崴举了手机的例子,在国内市场排名前列的某著名的手机品牌,以前保留了很多型号的配件;手机三包出台后,规定库存保留两年就可以了,于是该公司马上清理了库存。实际上反而降低了厂家服务的标准。
戴崴说,在竞争非常充分的行业,其实并不太需要什么三包规定。理由是在这些日新月异的行业,三包规定的作用根本显示不出来。还不如厂家自主承诺高标准的售后服务值得推崇。那么实际消费中为什么老百姓总希望有一个条条框框规定呢?戴崴以为这主要和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侵犯消费者利益的责任人惩罚力度不够有关。消费者不过是希望找个心理保障。他强调说:“三包规定出台的意义有多大,关键就看能不能抓住消费者反映集中的问题。”
据中消协投诉部的数据,目前电脑投诉主要集中在硬件问题,有的甚至是修了好多次还修不好。谈到有的厂家提及的软件问题,戴崴认为并非真的难以解决:“如果是随机安装的,就属于厂家维修范围,厂家不能推脱;如果不是,厂家也要有明确的态度,或者大度地帮顾客解决,或者向消费者解释,不予保修就是不予保修。有些厂家不情愿地修了,反过来又说消费者如何不讲理,这是没有道理的。”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也对三包规定出台表示担忧:“如果规定得太细致,结果是消费者看都看不懂,得请专家才能实施,那将造成交易费用提高。这样的话三包的价值就降低了,或者说还不如没有三包。”
无独有偶,手机三包规定至今已经出台半年有余,但目前并没有一个为手机性能故障定性的第三方权威部门。据悉,许多手机用户在遇到质量分歧时依然找不到一个客观的依据,手机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往往由手机生产厂商和维修商说了算。这使得手机三包规定的执行大打折扣。业内人士呼吁如果电脑三包方案不借鉴这一教训,很可能重蹈覆辙。
目前暑期电脑消费已经进入旺季,不少厂家在电脑促销上用尽心思,借机大打“三包”牌。中消协有关人士提醒消费者谨防企业炒作、作秀,“现在有些厂家总拿三包说事,实际上,这些本来就是企业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