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际期刊《自然》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由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的薛其坤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与清华大学合作进行。这项研究成果解决了高温超导电性常压下镍氧化物的问题,并为我国在超导乃至量子材料领域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1911年发现超导现象以来,寻找能在常压下突破40K“麦克米兰极限”的更高温度超导材料一直是国际科学界的重要研究方向。过去三年中,薛其坤院士与陈卓昱副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持续攻关,自主研发了“强氧化原子逐层外延”技术,在氧化能力比传统方法强上万倍的情况下实现了原子层的逐层生长,并精确控制化学配比。这种技术被比喻为在纳米尺度上“搭原子积木”,能够构建出结构复杂、热力学亚稳且晶体质量趋于完美的氧化物薄膜。该技术不仅解决宽禁带半导体等各类氧化物的缺氧难题,还极大地拓展了高温超导等强关联电子系统的人工设计与制备。
在这项新研究中,团队成功实现了镍氧化物材料在常压环境下的高温超导电性,使镍基材料成为继铜基和铁基之后,第三类在常压下突破40K“麦克米兰极限”的高温超导材料体系。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也几乎同时报告了类似材料体系中的常压超导电性。中美团队的研究路径独立,实验结果相互印证。
中国团队全部采用国产仪器,发展了独特的强氧化能力薄膜生长技术,成功获得了晶体质量更高的薄膜材料。这项成果不仅实现了科学上的突破性发现,也为我国在超导乃至量子材料领域的长期自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我国突破性发现:460K高温超导体 全程国产仪器https://news.zol.com.cn/950/9508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