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ZOL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 >

自主创新何时现 汉芯造假终流产

变革与进化之间 2006年十大IT新闻事件

CNET中国·ZOL 作者:中关村在线 余南 【原创】 2006年12月29日 18:25 评论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10页)

2006年十大IT新闻之“自主创新何时现 汉芯造假终流产”

  事件回放:2006年1月17日,一位匿名人士水木清华BBS上指出,2003年2月,在摩托罗拉公司做测试的工程师陈进,将一片从美国买来的MOTO-free scale 56800芯片,雇请他人磨掉原有标志,然后加上自己的“标识”,变成了所谓“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芯一号”。陈进申请了多项专利和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并借此当上了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博导以及“长江学者”。一个月后的2月18日,该事件的调查组得出结论:“汉芯一号”造假基本属实。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向有关媒体通报表示,陈进被撤销各项职务和学术头衔,国家有关部委与其解除科研合同,并追缴各项费用。

  人物表情:行骗面不改色的陈进和被愚弄的大众


变革与进化之间 2006年十大IT新闻事件


  2003年2月,所谓“汉芯一号”高性能DSP(数字信号微处理器)芯片研制成果的新闻发布会现场,陈进在向与会记者做报告。当时,“汉芯一号”被称为一款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突破。

  震后余波:自主研发高性能芯片一直是我国从民间到科技界的一大梦想。陈进利用这种期盼,骗取了无数的资金和荣誉,使原本该带给国人自豪感的“汉芯一号”,变成了一起让人瞠目结舌、痛心疾首的重大科研造假事件。而公众在震惊之余,也不得不继续追问和思考:为什么一个仅仅在外企有过芯片测试技术背景的工程师,凭借“汉芯系列芯片”这一并不高明的谎言,一路绿灯,畅行无阻,骗过众多专家,套取了上亿元的科研拨款?

  事后诸葛:政绩观、国民心态等在内的众多群体和制度,终于造就了这样一场声势浩大,影响甚巨的科技造假闹剧。尽管真相已经大白,但尘埃尚未落定。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汉芯事件至今还没有一个当事人为此负上法律责任。今后对于类似自主创新的重大项目,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没有独立和公正的鉴定机构以及追究相关责任的一整套机制,那么相信类似的闹剧还会不断上演。保证项目资源的公平分配,提供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支持,才能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创新作用。

上一页 1 ...3 4 5 6 7 ...10 下一页
频道热词:智能穿戴  汽车科技  三菱空调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