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潮涌动
在即将过去的8月份,国际数码相机市场上可谓波澜不兴。暑期热销的势头已经渐渐退去,各大厂商似乎偃旗息鼓要喘一口气,没有大型展会召开、没有多少新机型发布,也没有大型的宣传推广活动。然而,在国内数码相机市场上却是暗流涌动,看似不起眼的水面下,翻滚的却是国产品牌数码相机要抢占市场主流的大潮!
过去国内数码相机市场始终被国外知名品牌垄断,有许多消费者常抱怨国产新品发布太迟、数码相机的中文资料匮乏(许多相机甚至没有中文菜单)。然而残酷的事实是,在全球已达上千万台的数码相机市场中,中国市场几乎微不足道,国际大厂拿最新产品来中国发布的较少,又有哪个厂商愿意为一个很小的消费群体去专门定制产品?
然而,发展到今天,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中国市场已经逐渐发育,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国外品牌在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的同时,对中国市场也不敢再掉以轻心,而国产品牌也正悄然崛起。
有这么一组被许多媒体反复引用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1997年,国内市场上的数码相机从不足2万台,到2001年达到18.5万台,2002年,保守估计市场容量将为29.2万台。而许多专家则认为中国消费者对数码相机已经有了相当的认知程度,消费主体将由城市白领阶层向普通消费者转移,市场不会再以平稳的速度增长而将面临井喷一样的爆发。2002年应当达到50到70万台,最迟到2004年,中国数码相机的市场销量将突破100万台。
一触即发
面对这一爆炸式增长的市场,各大厂商自然都想分一杯羹。8月5日,富士全中文数码相机S602刚刚在京亮相,随后,富士所有在中国销售的数码相机将全部实现中文化;8月8日,佳能(中国)有限公司高层透露,佳能(苏州)有限公司将有望在10月份实现产品下线,这将是佳能公司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工厂。至此,柯达、佳能、索尼、奥林巴斯、美能达、富士等数码相机国际领导品牌品牌均已在华设厂,“国产”概念已经模糊,真正属于民族产业的“国产品牌”还有生存空间吗?
同样在8月8日,国内IT巨头联想集团宣布全力进入数码相机市场。把13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新品降价至999元,210万像素的产品也降到1999元,比同等配置的其他产品最低价还低500元,相对于某些国外品牌价格更是只有后者的二分之一。国产品牌“联想”数码相机的广告曾占据了以专业介绍数码影像技术著称的迪派网首页最显著的位置,一举把高高在上的国外数码相机拉下神坛,吹响了国产品牌向数码相机市场发起大举进攻的号角。
在此之前,传统相机大厂海鸥和凤凰,消费电子厂商先科、海尔等都生产和销售了多款自主品牌的数码相机,IT厂商方正、紫光、朝华、明基、华旗资讯及联想自己也有多款数码相机上市,一些其他厂家也推出了多款入门型的数码相机。从产品内在特性来看,这些厂商的产品大多只能覆盖到100~200万像素、定焦“傻瓜数码相机”这一层面;从市场策略来看,也多是以低价格吸引用户为第一手段。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厂商的努力已经让国人清楚地认识到了——我们也有数码相机!
认清优势
但是,国产品牌要后来居上仍然步履维艰。
首先是品牌问题。众所周知,尽管目前国内数码相机市场相比全球市场近2000万台的销量而言,还十分弱小,但是巨大的潜力却已经吸引了几乎所有全球知名的数码相机品牌一起涌入中国市场。这里面有来自传统照相机领域的佳能、尼康、奥林巴斯等,也有来自传统影像服务领域的柯达、富士等,还有来自消费和IT制造领域的索尼、三星等。国产品牌产品起点又都比较低,相比这些已经在数码相机领域大有斩获的国际巨头而言,国产品牌作为后来者需要被消费者逐步认知。但有理由相信,如果国产品牌善用自身优势,依托拿得出手的产品,着力培养服务意识,迅速扩大在数码相机领域的影响力并非没有希望。
虽然国外各大品牌都逐步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国产”的成本优势似乎已不复存在。但国外品牌往往要经历制造、销售、中国总代、区域分销商、终端销售等多个层次,利润分摊的环节多。一些国内品牌则只需经历生产、分销物流保障、终端销售3个环节两个层次,销售成本也大大降低,综合成本优势还是存在的。另一方面,国产品牌厂商,在对本土市场及消费者需求的充分理解上仍然具备优势。如能够在数码相机应用设计上下功夫,切准市场定位,用户真正需要的功能、应该具备的性能指标和功能一点不打折扣,而没有必要或需求不怎么迫切的功能与性能一样也不多余,从而使产品具有更合理的性能价格比,真要在一定时间后打一个漂亮的翻身战也不是没有可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外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开拓恰恰是做好了最艰难的市场孕育期工作,几年的发展已经让消费者从一无所知到逐渐认同,刺激了消费欲望,数码相机市场正呈现一种蓄势待发之势,一个广阔的天地已经触手可及。国产品牌在这个时候进军数码相机市场,可谓适逢其时,现在正是低成本切入的最佳时机。这种观点也是有市场例证的,仍以联想为例,2002年的4到6月份,3个月的时间里,联想销售3个型号的数码相机一共达1.95万台,这个数字估计占同时期市场销量的10%。联想开门第一炮就打得很响,难怪即使作为“新人”,联想也有日后问鼎国内数码相机市场的雄心。
给国产品牌带来信心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理由。去年10月,国家计委就在公告中指出:发展数码相机产业不仅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对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计划力争到“十五”末,使我国数码相机整机年产量达到500万台,国内品牌占有率达到50%。在这种背景下,国产品牌不但有理由、更有义务在这场“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战役中冲到最前列。
回归技术
尽管如此,数码相机国产品牌振兴之路仍会坎坷不平。低端市场的做大对于国产品牌是一个机遇,但对于国外品牌又何尝不是呢?即使国产品牌以价格、服务优势能够成功开拓低端市场,但也不能排除国外厂商依托技术、品牌优势卷土重来,坐收渔利。另一方面,低端市场本就利润偏薄,群雄逐鹿又会将利润摊得更薄,即使国产品牌占据了主导地位,到头来销量节节攀升,利润迅速下滑甚至整体亏损的情况也并非不可能发生,电视机的价格大战就是前车之鉴。
缺乏核心技术乃是最狭窄的瓶颈。在数码相机的核心技术成像芯片、图像处理芯片方面,国内厂家尚无开发生产能力,与索尼、富士、柯达、奥林巴斯等拥有核心技术的厂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况且除了海鸥与凤凰之外,多数国内厂商缺乏生产经验,国产品牌在高端市场目前还很难有所作为。然而,随着数码相机产业的形成,普及型产品已经像PC一样变得标准化、模块化,因此即使是后来者同样也可以做出同等质量的产品,而普通消费者渐成市场主题,普及型产品将成为市场的主流。依托一些大型基础配件厂商的支持(此次联想切入市场就得到了索尼CCD芯片和德仪数字处理芯片的支持),避开高端产品的竞争锋芒,在普及型产品上逐鹿,可能会有不错的市场效果。但长远来看,如果不在核心技术方面加大投资开发力度,始终将受制于人,国产品牌振兴之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