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lab 2.1——中国多媒体低音第一炮”
1989年当张琪第一次踏上深圳的土地,就被这里的商业化环境所吸引,“她的商品、她的人文、她的商业氛围都打动了我,这个地方适合有想法的人”张琪对自己这样说道。
小时候的张琪就比较喜欢音响,是个十足的发烧友,玩收音机、修电视机、对电器很感兴趣。后来大学时报考的无线电系,而却因为成绩优秀被学院分到专门的师资班。
张琪是改革开发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当时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缺乏,于是在考生中选了一些人组成“师资班”,这部分力量就是要留下来培养师资力量的。张琪笑着说当老师不小时候的理想,但是由于专业还是电力专业,所以玩音响的爱好一直没有断过,当年学校研究生舞会的音响就是张琪一手做出来的,比学校外购的效果还要好。
能不能将爱好转化为事业,放弃高校教师这一稳定职业,初到深圳的张琪用了两年在思考、摸索。1998年张琪发现市面上所流行的2.0音箱,根据地域分为以木质箱体强调音质的北方市场和以成本为中心使用塑胶外形的南方市场之后,张琪找到了自己简单的创业想法,“我能不能做出一个技术领先,概念新颖,价格适中的产品呢,想来应该是有人要的。”
4个半人的120平米 成就梦想第一步
在深圳郊区蛇口的一个名叫月亮湾花园的住宅小区里,张琪和创业伙伴们将自己的公司起名为“Microlab”即后来的麦博。“Micro(小)+lab(实验室),我们最初的想法就是做个小的声学实验室,而整个公司只有我和一个电子工程师,一个机械工程师,还有一个负责采购物料的同事,和半个还在上班的兄弟,一共4个半人组成。”
根据自己常年的兴趣积累,张琪和伙伴一起构思出低音部分使用木箱,而卫星箱使用是塑料的音箱物料组合,而这就是国内最早的2.1音箱的原型。“我们感觉2.1的这个形式成本又低,性能又好,尤其适合小系统,在小系统里将低音做好是很重要的,而2.1系统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性能上的优势也就凸显出来。”
系统做出来后,为这套系统起了个很响亮的名字——低音炮,张琪开始涉猎自己从未接触的销售环节。在深圳赛格市场上问了三五家零售店面,没有一家愿意推销Microlab的2.1音箱,“虽然我向经销商许诺就摆在柜台上卖掉了再给我钱,可是人家坚持说我没有地方摆,就这么一句话。”张琪说当时有名的牌子太多了,而Microlab就做了一款机型,这在当时的商家来说拒绝你很正常。
深圳赛格跑了三家,一无所获的张琪有点灰心,后来经朋友指点说广州的天河市场非常大,应该可以打一打,于是总结了在深圳的经验,张琪直奔广州天河。“在深圳的时候直奔赛格主场,没有能够撬动市场除了我们自己的品牌小之外,商家自身的经营成本以及对产品认知水平较低也是客观情况。”打听到在当时的科贸园,天河市场稍微偏一点的地方,有个一个原来教物理并且比较懂行的何老师在做音箱配件方面的生意,张琪打算广州的第一站就去试一试。
张琪清楚的记得那是个周六的早上,六点多从深圳出发,很早就到了何老师的店面。早上的客流比较少,何老师将卫星箱和低音炮摆好一听,当即询问价格。
“对于价格问题我当时没有什么经验,于是反问何老师您看这套系统值多少价位,没想到的是他却开了一个比我自己心理预期高的多的价位。”张琪暗自庆幸开门大吉,放了一箱货之后直奔广州太平洋市场。让他没想到的是到了太平洋还没有停好车,留下一箱货的何老师就打来电话说要把所有剩下的3箱货全部包下,前前后后不到一个小时,广州初战告捷。
留了一套系统给当时在太平洋市场经营的广州最大音箱代理商,张琪很开心的回到珠海自己的家中,虽然没有收钱,总算是把货放出去了,等下回再提货的时候在,没有碰到大客户,但是小客户也能走货。结果第二天下午张琪就接到广州代理商的电话,要他抽时间过去谈一下广州地区Microlab低音炮的独家总代理。就这样,张琪和他的Microlab渐渐打开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