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关于“自研”这一话题再次引发了热议。这个词本身无疑代表了一种创新能力的体现,但在实际应用中,其内涵却可能存在差异。有些企业的自研成果是实实在实在技术层面的深耕,而有些则可能是为了市场宣传的需要。
理想汽车产品线的一位负责人最近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为什么理想汽车连驱动电机中的碳化硅材料都要坚持自主研发和生产,但仍然有人会问:“你们的生产线是不是也是自研的?如果生产线不是自研的,那这个驱动电机算不算真正的自研呢?”这样的疑问让他感到困惑。
他进一步指出,在行业内,一些企业将从外部采购的技术或部件重新包装,赋予其富有神话色彩的名字,例如山海经、北欧神话或希腊神话等主题,便将其视为自己的技术突破,而这种做法似乎很少受到质疑。对此,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难道是因为我们不会起名字吗?”
这位负责人还强调,他认为零部件是否为自研,并不能直接决定对用户的实际价值。用户真正关心的是车辆的整体性能表现,包括安全性、噪音控制(NVH)、底盘操控性、乘坐舒适度、座椅设计、加速性能以及车内空气质量等方面。在他看来,零部件只是实现这些性能的工具,而不论是否自研,只要最终效果能够满足用户需求,这才是关键。
他还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一观点:去餐厅吃饭时,顾客在意的是菜品的味道是否美味,而不是餐馆是否自己养猪。不过他也提到,如果仅仅是把别人养殖的猪换个复杂的名字,宣称是自家的“XX猪肉”,这样的做法总归显得不太妥当。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理想汽车回应“自研”质疑:零部件是否自研不重要,关键在用户体验https://news.zol.com.cn/953/9530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