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天下久分必合久合必分,一件工具是否是一个整体,完全取决于不同时段对它的使用需求。既然现在手机的内部芯片管理功能足够智能,为什么还要去做物理模块可拆的手机产品?谷歌一定有更深入的打算。前面已经分析过,用户功能订制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厂商参与手机大战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这套模块化方案就是为了解决这一平衡点而生。不过模块化必然不会完全取代集成化,毕竟在三防或军工领域有着天然的劣势,因此只是指引手机市场一个新的选择方向。
谷歌模块手机(图片来自newdealdesign)
在方案彻底商用化之前,还有以下几个疑问:
1、模块化分离的是否需要更加彻底?
参考PC行业来看,追求更快的处理速度可以更换CPU,追求更好的游戏3D体验效果可以更换显卡,追求数据存储量可以增加硬盘。手机进入模块化DIY时代以后,这样的需求肯定也会出现。当我需要扩充显卡性能来体验3D手机游戏大作时,是否可以加装额外的显卡模块就能实现?我是否可以加装内存模块保证我手机运行更多的应用时不再报内存不足?
就目前谷歌公布的资料来看,现在还不能断定说模块化手机可以彻底分离CPU显卡内存。如果模块分离不彻底,这些主要部件的成本将占去这款手机的绝大部分,势必增加手机整体的售价。仅是为了扩展其他功能而做成模块分离,也相当于白白增加手机成本。而且模块分离不彻底,用户的功能选择余地也将受到很大限制。
2、厂商是否具备模块化的相应措施?
目前已经有不少模块化智能手机项目诞生,除了谷歌的Project Ara,刚曝光的诺基亚Vsenn,还有国内一年前就已经曝光的中兴ZTE Eco-Mobius。虽然思路都类似,但是各家模块的尺寸各不相容,这无异于将用户绑架到自己品牌下,最终会导致用户选择困难,降低消费欲望。而谷歌的Project Ara项目在设立之初就考虑到了这一障碍,适当对框架做出限制,这就像安卓系统诞生之初对底层的限制一样。厂商们是否遵守这一限制,正是实现第三方生态圈的关键。
虽然看起来像积木,但是每一个模块的售价绝对不会像积木那么便宜,因此你不可能闲置一大堆价格高昂的模块在家里,这就需要厂商准备足够完善的模块回收机制。比如推出以旧换新措施,既能保障厂商的利益,也要让消费者负担的起,还能加快产品迭代速度。当然,配套的收纳配件也一定要跟上进度——如果出行时有必要随身带上这一堆小方块,万一丢失可就亏大了。还有一个问题,这些模块的大小和功能也必须有详细的说明,如果消费者分不清,用蛮力硬装,很有可能会损坏模块甚至内框架。
3、行业是否接受统一模块化的思维?
一味堆料的瓶颈日趋明显,手机行业亟待变革。之前华硕的手机平板跨界产品PadFone系列就是创新的尝试,相信在制程功耗控制更完美的今天,使用模块化思路的话,这类跨界组合产品将会有更好的市场需求。
纵观与之类似的笔记本行业,同为移动设备,功能需求更加细分。不少厂商已经将主打系列机型的内部结构统一,只需要更换不同的主板和配件即可推出新品。甚至模具ODM商已经将其准系统化,所有配件均可由商家甚至用户自行加装。如此的好处是既能减轻生产方的压力,又能促进第三方配件的发展。手机市场是否也可以接受统一模块化的思维,让产业获得更多活力,让第三方厂商分得更多杯羹,让用户获得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