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一位公众人物在个人节目中谈及消费观念时表示,中国消费者普遍倾向于追求高性价比的产品。他指出,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基地,国内市场的消费者长期习惯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因此对价格较为敏感,一旦产品定价稍高,销售就会面临压力。
在他看来,部分国内品牌会选择先进入海外市场试水,通常先以较高价格在境外销售一段时间并实现盈利,待市场验证成功后再降低成本、调整策略返销国内市场。然而,国内消费者往往会产生一种心理反应:为什么国产产品在国外卖得贵,回到本土就不该保持类似定价?这种心态虽然普遍,但在他看来并不完全合理。
此前,该人士也曾深入探讨过国人对性价比的高度关注。他认为,不同世代人群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存在递进式变化,年轻一代的整体观念往往优于前代人,而这种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他举例称,早些年在从事教育行业时发现,除外资企业外,大多数本土公司几乎不使用正版软件,普遍存在使用盗版的情况。但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开始主动采购正版工具,这一转变反映出社会整体意识的进步。
他也坦言,由于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物质匮乏经历,不少人对优质产品理应匹配较高价格这一逻辑仍缺乏足够认同,甚至会出现非理性批评。尽管如此,他更愿意从理解和共情的角度看待这一现象。他表示,很多看似难以接受的观点,其实源于人们对自己过往经历的遗忘。当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思维方式,便会意识到这些观念的形成有其现实背景,因而也更容易释然。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国产商品为何海外定价更高?消费观念变迁背后的理性与共情https://news.zol.com.cn/1085/1085317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