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上海经历了一场强风天气。大风呼啸着穿过城市中的高楼大厦,甚至连标志性建筑上海中心大厦也在风中出现了轻微晃动。
上海中心大厦高632米,共128层,总重达85万吨。其上部结构需要承受每秒数十米的强风冲击。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位于大厦126层的阻尼器开始显著摆动。这颗重达1000吨的装置在583米的高空划出弧线,它正是上海中心大厦的核心稳定设备——“电涡流摆式调谐质量阻尼器”。
该设备由12根25米长的钢索悬挂,外形类似一个巨大的复摆。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消耗外部力量(如风力)产生的能量,帮助大厦在强风等极端条件下保持稳定并减少晃动。这一技术原理堪称“以柔克刚”的典范,具备“能量捕捉”“电磁制动”和“智能调谐”等特性。
“能量捕捉”指的是顶部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楼体振动,并在0.01秒内计算出反向运动参数;“电磁制动”则是通过阻尼器下方镶嵌的125块强力磁铁,在铜板上产生感应电流形成反向磁场,从而起到类似隐形刹车的作用;“智能调谐”则通过调整磁场强度,使阻尼器能够自动匹配楼体的振动频率,如同为钢琴精准调音一般。
与传统黏滞阻尼器相比,这种设计更为高效。例如,在2021年的一次台风中,阻尼器成功将楼体摆动幅度从1.2米压缩至0.5米,相当于将10级大风的破坏力减半。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中心大厦的阻尼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整体建筑设计协同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风抗震体系。例如,大楼采用了“龙形”螺旋上升结构,每升高一层便扭转1度,有效减少了30%的风荷载;14万平方米的柔性幕墙能够根据风力自动调整角度,仿佛为大楼穿上了一件“智能风衣”;而86米深的钻孔灌注桩群,则将大厦牢牢固定在软土地基上,使其抗震等级达到8级。
此外,这座阻尼器还具有环保特性。通过电涡流效应,它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每年可减少约120吨碳排放,相当于种植了6000棵树。这种兼具功能性与可持续性的设计,彰显了现代建筑技术的卓越成就。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上海中心大厦阻尼器在强风中显著摆动保护大楼https://news.zol.com.cn/973/9730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