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百模大战”的元年,2024年则是通用人工智能(AGI)需求爆发的一年。AI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对算力的要求远超以往,推动着算力基础设施从传统的数据中心升级到智算中心。随着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企业对智能算力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更是将这一需求推向新的高度。
为了更好地洞察未来十年内算力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IDC产业的影响,IDCC举办一系列“IDCC2024产业前瞻”的直播活动,首期以“多快好省,赋能千行百业”为主题,博大数据副总裁杨忠君,科智集团副总裁刘源,中联数据集团副总裁、学术委
智算浪潮下,算力基础设施的“九大关键变化”
在AI大模型爆发式增长的整体趋势下,面对日益增长的算力需求,算力基础设施也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博大数据副总裁杨忠君结合自身发展经验,分析了智算浪潮下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变化趋势,总结了智算中心建设模式的九个关键变化:规模化的部署、高密度的电力需求、网络匹配并行计算、弹性资源调配、定制化设计、基础设施全方位匹配、运维工作复杂化、快速落地与远期兼容以及关注ESG。
杨忠君认为,智算中心建设模式正在从传统的标准化、预制化、快速交付,向定制化、弹性化、适配性的方向发展。规模化部署成为主流,智算中心倾向于大规模的单点高功率集群部署,不再是传统的分布式多地中心架构。单机柜的电力密度不断提升,从几千瓦延伸到25千瓦,甚至可以达到160千瓦,需要更
高速并行网络支持高密度机柜之间的低延迟通信,综合布线方案也需要相应调整,以提高整体计算效率。智算中心需要具备大规模资源的弹性调度能力,满足智算业务负载特性的变化,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扩展。智算中心的设计更加灵活,可以根据不同的可靠性要求进行分级细化,不再一味追求
此外,在电力供应的匹配方面,智算中心可能消耗整座变电站的电力,所以制冷方面液冷技术已成为主流,同时风冷技术也在不断改进。高吞吐量、低延迟网络设备的应用,如400G、800G,甚至1.6T,推动了网络设备的革新。同时,高密度计算带来的风险,使得运维工作变得更加复杂,需要新的策略和技术来应对。
杨忠君提出,在保证快速建设的同时,也要考虑未来扩展的便利性,寻找合适的系统颗粒度,平衡交付和长期扩展的需求。随着对绿色经营的要求越来越高,储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向更加环保的方向发展。
以“双智驱动”协同发展架构,满足智能算力多样化需求
在直播过程中,行业专家们还对边缘智算中心的发展建设进行探讨,杨忠君认为,在AI应用需求中,训练需求需要集中大规模、低电价、低成本的大型智算中心,而推理需求更倾向于部署在靠近用户和消费者的边缘智算中心,以提供快速响应。二者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应对AI大模型快速发展趋势下所需要的算力需求。
对此,博大数据提出了“大型智算中心+边缘智算中心”的“双智驱动”协同发展架构,即通过布局大型智算中心,结合部署于用户或数据源附近的边缘智算中心,形成一个覆盖广泛、响应迅速的智能算力网络,致力于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多元化需求。这种“双智驱动”模式结合了大型智算中心的强大计算能力和边缘智算中心的低延迟优势,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应用场景下的算力需求。
其中,博大数据深圳前海智算中心位于前海,该项目基础设施投资20亿元,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整体规划容量约为15,000个标准机柜,并支持高功率深度定制,整体按照国家A级标准建设,一期可支持算力规模达40,000P,是深圳市在建规模、投入规模首屈一指的高等级智算中心,能够为产业创新升级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撑。目前,前海智算中心已于今年3月开园,并且首批算力已经成功启用。
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的廊坊智算中心是博大数据打造的另一个旗舰项目,也是京津冀区域内的大型智算中心之一。作为京津冀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该中心总建筑面积约为100,000平方米,按照国标A级标准建设,整体规划容纳约11,500个高密机柜,一期可支持算力达50,000P,并基于高弹性、高管理、高可靠、高算力、高能效、高安全六大智算理念,通过采用风液融合制冷技术、电力模块等节能技术,实现PUE低于1.3,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雍和宫边缘智算中心,距离CBD仅10公里,是京津冀算力走廊中的重要一环。该中心采用先进的液冷技术,有效提高了散热效率并降低了能耗,规划可支持算力能力达到2,000P。雍和宫边缘智算中心与廊坊智算中心形成了环首都区域的“同城多点”布局,确保了低延迟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快速响应用户需求,提供更加贴近实际应用的服务。
借助于廊坊智算中心与前海智算中心这样的大型智算中心,加上分布式的边缘计算节点,博大数据正在构建起一个既强大又灵活的全方位智能算力生态系统,这将极大地加速各行各业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步伐,满足AI大模型趋势下智能算力的多样化需求。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计算资源需求持续上升。博大数据正以前瞻性视角智领行业,构建一体化数据与算力融合的数字基础设施平台,为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产业智能化升级。
未来将继续优化现有设施,并不断探索新的应用场景,赋能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