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笑哭了”。2015年《牛津词典》年度词汇评选结果揭晓,让人们颇感意外的是,一个emoji表情脱颖而出,击败了sharing economy(共享经济)、dark web(暗网)、ad blocker(广告拦截器)等热词,当选年度词汇。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使用表情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多样性也让其有了更丰富的含义,甚至在有些时候取代了文字。
《牛津词典》年度词汇(图片来自OxfordWords blog)
这个表情的官方名称为“Face with Tears of Joy(开心得笑哭了的脸)”。调查显示,在英国人使用的emoji中,有20%都是这个表情,该数字在去年仅为4%,而美国人使用该表情的比例也由9%提升至17%。2013年,《牛津词典》就收录了emoji(绘文字),不过此次其却是首次将年度词汇颁给了一个表情。
对此,牛津大学出版社词典部部长Casper Grathwohl解释称:“可以看到,传统字母单词如何在改变以迎合21世纪快速、集中视觉需求的沟通。一个象形文字图像,例如emoji表情,可以填补这些空白,它灵活、直接,可以为文字注入优美的语调。因此,emoji正在成为使交流方式更丰富的形式,它超越了语言的界限。”
这些emoji作品,你能猜出几个?
emoji如何走进我们的生活?
早在19世纪80年代,笑脸图标和表情符号就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不过在移动设备上的应用却要从20世纪90年代说起。1995年,日本电信运营商NTT DoCoMo首次在寻呼机Pocket Bell上加入了表情符号❤,此举受到了青少年的广泛欢迎,NTT的市场份额也由此提升至40%;1999年,NTT趁热打铁,该公司I-Mode部门的工程师Shigetaka Kurita(栗田穰崇)创造出了第一批emoji表情,共有176个,但由于设计过于简单,未能获得专利,并且招致竞争对手效仿;2009年,苹果与软银合作,前者的实习生Willem Van Lancker画出了第一套商业化的emoji表情;2010年10月emoji首次被Unicode 6.0版纳入编码;2011年6月,emoji成为苹果iOS 5.0系统的内置字符“Apple Color Emoji”,开始在全球普及开来。
从Unicode 6.0时代的722个表情,到7.0更新后的近1000个表情,emoji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几乎日常生活中的每个元素都能找到对应的表达,“笑哭了”表情更是早已被使用超过5亿次。数据显示,Twitter上平均每秒会发送250至350条表情符号消息,有人甚至用这种表情跟朋友聊了45分钟。对于有些人来说,有时候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不想聊天,但又不想因为沉默让他人觉得尴尬,emoji就成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说到emoji的流行,同样也少不了统一码协会(Unicode Consortium)的帮助,该机构的成员包括来自苹果、谷歌和Facebook的高管。如果不使用统一码,你在手机上给对方发一个文字或者符号,对方收到的可能是其他符号甚至是乱码。因此,只有进入统一码协会的代码库,表情符号才能做到全球通用。明年5月,Unicode的成员将会决定候选的67个表情符号能否进入官方代码库。至于评审标准,则包括兼容性、使用的广泛度、符号系统的完整程度等因素。此外,活着的人、神、公司Logo等可能产生法律纠纷的符号是不会被收录的。
emoji会成为人类的新语言?
象形文字由来已久,人类掌握统一语言之前一直在用这种方式沟通,这也让符号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如今,人们的表达变得更简洁、更快速,也可以说更懒,“然并卵”、“城会玩”等缩略语在互联网上迅速流行,而比这些词更简单的,就是emoji了。情绪、相貌、观点、位置...几乎在表情里面都能找到对应的表达。
有研究表明,在讲话时,我们的手势普遍能表达出语言无法表达的重要信息,或者能帮助阐明所要表达的观点。emoji也具有这样的功能,例如在文本中加一个亲吻或者眨眼的表情,就能清楚地表达这段文字是调笑打趣还是只是字面意思。
很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多模式”的,说话和文字只是其中之二。写作剔除了非语言因素的信息,而emoji让我们能将其重新融合进文本里。更重要的是,emoji可以为平淡无味的文字描述加入“情感”因素,给人们更直观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能够用emoji翻译了碧昂斯的《Drunk in Love》、写出了《白鲸记》、设计了时尚饰品,甚至还举办了专场画展。
正如语言学家本·兹莫尔所说:“我不能确定你是否真能将其视作一种完善的语言。但它的确融合了各种可能。任何的符号系统被用于交流时,都可以发展出‘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