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八家村,离北京中关村大街仅3公里,满眼随意搭建的平房,堆积如山的废旧电器,空气中弥漫着塑料烧焦和生锈金属混合着的刺鼻气味。偶尔几个抄近路上班的“白领”夹着公文包从这里穿行,急匆匆掩鼻而过。
1月13日傍晚5点半,隐藏在巨大的垃圾山阴影下的小村子亮起了灯光。不一会儿,这儿的常住人口便陆续从不同方向回来了。这是一群蹬着平板三轮车的废品收购者,车头都挂着一个“专业回收家电”的牌子,车上载着各种外壳发黄的电脑、电视机和电冰箱。
小饭馆里,劣质烟草、汗味儿、脚臭味儿与饭菜的味道搅和在一起,几个忙了一天的废旧家电收购者埋怨着当天碰到的倒霉事,河南安阳的刘水(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31岁的刘水与这个行当打交道6年了。他和妻子、8岁的儿子在村里租了一间平房,月租250元。因为“村子里有人做这个发了财”,2000年,刘水从老家来到北京,落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辆旧三轮车,回收旧电器。
这是个男人干的活儿,几乎没有女性会选择这种要求四肢力量超强的工作。废品收购者终日骑着三轮车,在各个胡同、街道、社区里穿进穿出,寻找他们的目标。他们常从楼上扛下重达上百公斤的旧冰箱,还要冒着危险,拆下卖主安装在窗外的旧空调。
在后八家村里,收购废旧电器者几乎都来自河南,他们的作业面遍布北京城所有主要街道和社区,并划分了各自的收购地盘。如果有不识趣的“外省人”想加入进来,等待他们的往往是白眼、辱骂甚至找碴儿揍一顿。
运气好的人,一天能收到几台旧电器,如果还能用,就卖给临近的中关村二手电子市场,每台能赚50~100元钱,不能用的,就拆解后按废品处理。
“我经常去那些写字楼,这些地方的废旧家电通常会很多,大不了被他们赶出来。”用这样的方法,刘水第一年就赚了两万多元钱。
后八家村里,像刘水这样的收购废品者,不过是这个行业链上的第一个环节。手头资金雄厚的“大户”,会在村里租上一个仓库,做一些货品的囤积和仓储。他们多以家族作坊式的方式经营,各有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专做电视的,有专做打印机的,还有专做旧电脑的。
在后八家村口的一个仓库里,占地五六百平方米的地方,堆放着小山一样高的旧电器。几个女人坐在小山堆中,将各种旧电器的塑料外壳和线路板分开。仓库外,分类堆放着大量的线路板和旧电脑主机,两个工人在成堆的电脑键盘中翻检,将一些塑料外壳部件归拢到一起,看上去都是些被淘汰下来的老式电脑。
每天从早到晚,后八家村的这些仓库前,都会停满各式各样的货车。车厢很严实,外人很难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刘水说,每天,至少会有一辆满载电子垃圾的大货车从这里起程,开往南方的电子垃圾集散地。他估计:“要是没车来了,用不了两天,村子就得被这些‘破烂’给淹了。”
事实上,中国的电子垃圾也像刘水住的八家村一样,正以一种令人吃惊的速度增长着。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估计,从2003年起,我国每年将报废电视机500万台,电冰箱400万台,洗衣机500万台,电脑500万台,手机上千万部。“电子垃圾”的日产生量约为3000吨,相当于1000头大象的重量。
- 第1页:电子垃圾淹没村庄 离中关村仅3公里(图)
- 第2页:7个废弃手机提取一条金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