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普通编辑

给“全球免费WIFI计划”泼个冷水

  [  中关村在线 原创  ]   作者:  |  责编:魏景芳
收藏文章 暂无评论

    想象一下,当你站在全世界的任意一个角落,无论是在原始森林还是在大街上,只要拿出手机或者电脑,就能使用免费的网络,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出自“媒体发展投资基金(MDIF)”公司提出的“Outernet”计划。

    这个被解读成“全球免费WIFI”的“Outernet”计划真的如我们想象般的美好么?千万别上当。

覆盖全球的免费网络 真的如你所想吗?
“Outernet”项目真的如你所想吗?(图片来自outernet官网)

新闻背景

    根据MDIF的描述,该公司将在2015年6月之前向地轨道发射数百颗名为“立方卫星”的低价微型卫星,并在地面建立多个基站(地面站),利用地面站的高增益天线和大功率设备进行通信,地面站将把所接收的信息传送至“立方卫星”,这些卫星使用基于UDP的wifi多播技术,将解析后的数据转换成无线网络传播到全世界的任意角落,整个过程免费、不受限制,并且不会泄露用户隐私。

● 全球免费网络?其实只是单向推送

    事实上,有一个关键问题被忽视了,“Outernet”计划提供的网络是单向的。简单来说,就是让一部分人发送的信息可以让全世界人看到,未经允许的人并不能发送网络请求,和“全球人随意上网”是两回事。说白了,这个网络更像是一个wifi广播,当你调到某个电台时,就可以收听特定节目,或是接收灾难预警信息。至于那些有权发送信息的人,或是广告商,或是运营商,他们会把信息通过地面站传送至卫星,由单个卫星传播至整个星座(150多个卫星,可以微波点对点传输),之后这些数据再由卫星传给支持的设备。

● 技术/经济/市场需求三重挑战,残酷的现实将敲醒梦中人

    任何创新项目要想实现,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可持续性和符合市场需求。

    首先来看技术上的可行性,简单普及下。

    ◇链路损耗和信号强度:数据的传输距离过长,地面接收端的信号强度在-140dBm左右,而地球的白噪音强度为-173dBm,也就是说,接收端信号强度甚至低于室内的背景噪音,卫星或许根本就收不到信号。

    ◇卫星功率:太空中最好的电板只能生产300W/sqm的功率,折算到“立方卫星”的面积,假设总有一面始终正对太阳,也只能产生3W的功率,这点数值,想要提高卫星的发射功率是不大可能了。

    ◇覆盖范围:假设卫星上一个直径1米的抛物面天线只能覆盖地表约20公里直径的圆形区域(大约7度左右),粗算一下也知道150颗卫星远远不够。

覆盖全球的免费网络 真的如你所想吗?
实现过程面临挑战(图片来自outernet官网

    其次是经济上的可持续性。“立方卫星”的总成本在6.5万美元左右,150颗是975万美元,由于此类卫星是低轨道卫星,所以使用寿命也不会太久。考虑到太空中的恶劣环境,MDIF公司每年要拿出百万美元去维护,但是,这还是一个正在筹资的小公司。

    最后是符合市场需求。并不是每个人都想接收某条信息,而多数国家想必也不会接受这样一个不受约束的“自由互联网广播”。更何况,我们已经有了4G,谁还会需要网速不佳的“太空指定信息”呢?

● 公益科研价值不可限量

    教育、知识普及和预警:“Outernet”项目可以提供公开课程,对于那些地处偏远、无法上网的人们来说,他们将定期收到一些“远程课程”。此外,如果你经常在野外探险,或者干脆是与世隔绝的“原住民”,“Outernet”也会是你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如果有灾难发生,这种全球范围内的wifi广播将发挥重要作用。

覆盖全球的免费网络 真的如你所想吗?
“Outernet”项目能干什么?(图片来自outernet官网)

    科研贡献:卫星通信不再是国家级机构的“专利”,民营企业进入太空,并实现了全球范围的通话,一些技术手段应该值得借鉴。

总结:如果解决了卫星的发射功率和地面接收设备的接收能力问题,“Outernet”计划还是可行的。虽然这个计划并不能实现“全球免费WIFI”的宏伟大计,但是在类似应急灾难播报、区域新闻发布、远程教育等方面,公益和科研的价值将不可限量。

news.zol.com.cn true //news.zol.com.cn/433/4330172.html report 2973 想象一下,当你站在全世界的任意一个角落,无论是在原始森林还是在大街上,只要拿出手机或者电脑,就能使用免费的网络,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出自“媒体发展投资基金(MDIF)”公司提出的“Outernet”计划。这个被解读成“全球免费WIFI”的“Outernet”计划真的如我们想...
不喜欢(0) 点个赞(0)

新闻中心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