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暑期已经过半了,曾在暑期之前被各商家一致看好的PC销售之战,中盘到底战果如何,目前各商家还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公布,但从市场的感性材料看,已经有了终盘的蛛丝马迹。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中小城市的兼容机市场相比去年同期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部分市场甚至出现了大幅滑坡。仅以笔者所在的山东省举例,济南某品牌显示器代理商的统计数据显示,6、7两月份销售额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均为2000台左右),而其青岛分销处则明显出现了下滑,销量仅为去年同期的50%多一点。而品牌机的销售商则表示,7月份的销售额比6月份有一定的增长,但与往年同期的增长幅度相比,其幅度要小得多。
“7月份销售增长是暑期的惯例,但今年明显不如往年。”一位品牌机厂商这样表示。
这不由为之前被厂商们寄予很大希望的暑期销售抹上了一层阴影。
一、暑期的渴望
上半年,业界也似乎更看好PC市场。据IDC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在美国经济回暖的带动下,2002年全球PC的发货量将增加5个百分点。而到2003年,全球PC发货量的增长幅度会再攀新高,达到11%的水平。--即使在惨淡的2001年,中国PC市场的总增长率仍达到23%。而戴尔则似乎有意在为这些数据作注,2001年,戴尔的增长幅度高达18%!
也许正是这些数据刺激了中国的PC商,也许是在环球同此凉热的IT市场中,中国的PC市场还保存着些许的温暖,于是我们看到,暑期之前,各路PC厂商突然对中国市场表示了空前的热情,这在连续几个月的萧条之后显得分外扎眼。且不说老牌厂商如联想、方正等纷纷祭起数码的大旗,试图以扩展应用的角色保持PC领头羊的位置,更令人瞩目的是,昔日曾名动一时的PC元老们也重出江湖,如宏基、长城,均发誓要借暑期之机,重新改写PC厂商座次表。宏基计划在6到9月份4个月的时间里,以前所未有的气魄甩出300万美元,在各地举办百场大卖场促销活动,试图在大陆市场重振雄风。长城电脑则不甘心在IDC公布的最新的中国PC产品销量统计中消失在10名以外的困境,频繁换帅,上任一年的何小强刚刚离去,吴庆生又踌躇满志,新掌PC大印。即使做销售的国美电器,也紧紧盯住了暑期。“利润压到最低,量放到最大”,国美为自己的暑期定下了战略目标,具体的最低要求则是全国10个分部“每个城市一个月最少走(卖)600台”,10个城市一个月要卖出6000--8000台。而一些以前不知名的小品牌,也纷纷在媒体上大张旗鼓地发动了价格大战,不到5000元的奔4电脑,外加形形色色的赠礼,无疑也为暑期的PC市场添着一把柴。
无论是宏基的老旧调重弹,还是联想的层层翻新,都似乎预示着对中国市场的满怀希望。而众多的参与者,也似乎想借暑期重新挣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问题是,市场能让他们如愿吗?从前面的市场调查结果看,至少在暑期,市场的表现也许不那么令厂商们满意。
二、都是网吧惹的祸?
今年政府对网吧的取缔是暑期不景气的重要原因。面对暑期的不如人意,有位厂商这样总结。
确实,“蓝极速”网吧的那场大火,终于使网吧几年来积累下来的问题摆到了政府面前,政府不得不大规模干预了。于是,网吧们关的关,停的停。在对老网吧的关停中,新进入网吧业的可能几乎变为了0。清理作为PC尤其是兼容PC重要销售市场之一的网吧,就从源头上堵死了PC销售的一个相当宽的路。基于正常的规律,我们能说的是,在暑期里,必然会有一个消费高潮,而暑期过后,则相对进入一个淡季。暑期的高潮是由目前教育消费者仍是PC消费的一大主力军所决定的。但,今年的暑期会不会成为使商家鸳梦重温,这个高潮会有多高,我们仍持比较谨慎的态度。
暑期的销售情况,取决于暑期的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构成暑期消费群体的基本上是教育消费者,比如说学生和学校。对于有消费能力的学生家庭,基本上1999至2001期间的三年中购置了PC,而这些PC成批升级换代的可能性并不大。即以1999年的主流配置PII来看,满足目前的应用仍绰绰有余。所以,现在消费主体应该是新用户。经过三年的填充,目前的新用户市场必然远非过去可比。对于学校,除了上问题之外,随着独生子女构成学生的主体,学校扩大办学规模的步子已经放缓(目前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合并就是一个事实),由此而带来的设备扩充速度也必然放缓。一位主要做教育市场的PC从业者深有感触地说:以前靠着学校就发财,现在学校的钱也不好挣了。
三、PC的困境
连续十几年快速发展的PC业不得不面对这个一个现实,PC正在走入困境。2000年开始,即使包括亚洲和拉丁美洲对电脑需求的不断增长,2000年世界PC销量仍旧比1999年降了近1%,只有1010万台。这是十多年来世界PC年销售量第一次出现负增长。到2001年第二季度,全球PC市场增长首次出现1.9%的负值--同期美国本土市场PC下降近10%。国内PC市场也显现出一派萧条之气。在2001年,国际市场个人电脑销量萎缩了5%,即以增长率仍然高达23%的中国论,也比2000年的46%下滑了一倍!突出的例子是实达去年的PC业务亏损400多万元,而长城电脑的PC亏损则为2个多亿,TCL亏损额更高,达到了3亿元。--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说:“不可否认,短时期内中国PC可能会有一个增长的低谷。”
这个低谷,绝非经济疲软这样一个笼统的说法所能解释的。因为,这不足以解释中国PC的命运。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经济还没有真正与世界同步,在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普遍衰退之时,我们中国的经济仍然保持了7%左右的涨幅。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PC基本上自产自销,受出口限制的因素非常小。对研究IT行业的人士来讲,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只研究供销,却有意无意地在忽略着应用。摩尔定律16个月的规则,使PC从286普及应用到P4的出现,仅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按照常理,每一次的技术更新的动力都要来自于支撑其发展的产业的足够回报。然而,现实中技术要实现产业化并创造出相应的价值,16个月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这就必然产生一种技术发展与实际应用的脱节。技术高速发展与应用的徘徊不前,势必造成每次技术发展的成本回报都无限期的后移。当这种积累下来的张力超过了PC业所能够承受的能力时,必然会对PC的发展造成致命的打击。这种反差,实际上意味着社会对技术的浪费。投入不能产生足够的回报,行业也就失去了更新PC、购置PC的兴趣。
摩尔定律使生产者根本无法从生产环节上对技术的生产加以控制,因为这违背了高科技产品的本性。而不能及时得到回报的投入,必然反过来伤及生产者,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家又一家企业的倒闭,看到了从去年底直到现在一路下跌的硬盘与内存等配件价格的一泻千里,甚至这种降价被美国有关部门的怀疑为有垄断定价的嫌疑。
华尔街分析师已经对电脑产业的成长做出了预估,在苹果电脑、AMD等电脑大厂纷纷发布获利预警之后,他们又将PC产业的2002-2003年成长预估调降至近乎于零。以中央处理器而论,US Bancorp Piper Jaffray资深分析师Ashok Kumar指出,2002年PC中央处理器单位出货成长将仅有8%,比一般水平的17-18%要低许多。分析师表示,电脑效能一直都超过使用者需求太多,许多人希望将传统3年一度的商业用PC升级循环拉长到4年。
用这种眼光来看待今年的暑期,我们很容易为它的不温不火找到一个解释。如果再用这种眼光来看今年下半的PC形势,我们仍然难以找到一个让PC兴奋的理由。在2000年的采购热潮后,市场很难迅速产生下一轮热点。随着经济的放缓,企业PC的更新换代节奏更加缓慢。就拿年初被一些人看好的企业信息化也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火爆,信息化似乎远未提上一千万中小企业的议事日程。因而,要想在PC市场上为自己找到一杯羹,各家厂商还需要围绕着应用多动脑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