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请各位记者帮忙找一个人。”5月11日,声名显赫的跨国公司———“英特尔”的总裁克瑞格·贝瑞特在中国成都参加完“数字化西部·成都2002”活动开幕式后,突然对成都几十家媒体记者发出了这样的“请求”。
记者们一时摸不着头脑。贝瑞特举起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正在操作电脑的小男孩———解释说:“这张照片是我公司工作人员2001年7月27日在成都某电脑城抓拍的。有人告诉我,小男孩玩电脑时说‘要是我家也有这种电脑就好了’,我要满足小男孩的愿望,送给他—台全世界最先进的、装有Inter2.5GHz芯片的电脑!”
5月12日,“英特尔总裁寻儿童赠送超级电脑”的“特大新闻”立即出现在成都各主要媒体上。
突然冒出3个“幸运男孩”
有意思的是,3个男孩是由3家媒体分别“隆重推出”的
5月13日,成都大小媒体的显要版面上竟—下子涌出好几个“照片中的男孩”!
《天府早报》在第一版登出一位名叫方子昂的男孩的大幅彩照,还配上了这样的标题:“找我吗?”
据该报报道,12日下午,成都市民胡晓给该报打来电话,声称她的外孙方子昂就是英特尔总裁要找的小男孩,随后未满6岁的方子昂由母亲陪同来到该报。该报迅速与北京英特尔中国公司取得联系。该公司请他们将方子昂的照片和个人资料发往该公司总部,以便进一步确认。
而《成都晚报》在一篇《我就是你们找的小男该》的报道中,配发的却是一个叫汪琪明的男孩的照片。该报说,他们是接到汪琪明的母亲杨红的电话才找到汪琪明的。报社随后也把汪琪明的相关情况反映到英特尔中国公司。该公司希望汪琪明的家人提供更多能够说明情况的证据。
同一天,《成都商报》也爆出“猛料”:《贝瑞特,娃娃找到了!》。这家报社找到的男孩叫王佳宇。该报提供的“最关键的证据”是:王佳宇的母亲找到了和照片上一模一样的白色短袖T恤,上面的英文字母与照片上露出的部分完全一致;还找出了与照片上的孩子穿的完全一致的皮凉鞋。
这还不算完。5月14日,《成都商报》再抖“猛料”,称北京英特尔公司已将手中的“秘密证据”抛出,就是去年7月27日该公司市场总监庄海鸥所拍的4张照片中的另外3张,是“神秘小子”的脸部正面近景。该报不无得意地说:照片上的小孩子上衣上的图案、英文字母等等细节,“与本报寻找的王佳宇别无二致”;佳宇的照片去年上《成都商报》的事,“连电脑城门口开杂货店的大爷都知道”。
媒体闹出“口水战”
《成都商报》被指与英特尔“联手”进行商业炒作
《成都商报》“独领风骚”,其他报纸不平了,产生了“被耍了”的感觉!
《成都晚报》5月15日披露“新闻幕后的新闻”说,前日突然接到“成都某报”记者的电话,称此次寻人活动其实是该报和英特尔公司—起做的,几个月前就策划好了。因此他们能迅速找到照片上的小孩并拿出了非常有力的证据———孩子当年拍照时穿的—套“行头”!
《成都晚报》又说:3个成都男孩也许都会是幸运儿。作为一个完整的商业策划,3个孩子都已经家喻户晓,并成为“英特尔的形象标志”……贝瑞特这位“芯片巨子”此次访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广自家的品牌,于是英特尔选择一张照片并精心策划了这个成本并不高,社会效应却很轰动的寻人活动。“英特尔人的聪明和善于利用周围条件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该报还言外有音:“如今,好像一切都可以商业化,包括人们的美好愿望。英特尔此举无可厚非,其商业策划也实属高明。事情不管怎样收场,其品牌效应肯定是大大提升了。参与策划的媒体又如何呢?
也许其品牌效应也会提升,因为他们找到了‘真正的成都男孩’。但当明白了‘真童’是如何找到的,这种‘新闻’又是如何出笼的,掏钱买报的人心里的滋味,不仅‘开杂货店的大爷知道’,地球人都知道。”
《成都商报》则针锋相对,在5月16日抛出一篇辩解文章,称它并没有跟英特尔“联手炒作”,而是“凭着我们记者的敏感和敬业精神,将此次寻人新闻以最准确的方式报告给了读者”。
成都的《华西都市报》这次没有过多介入此事。该报12日就说:“贝瑞特圆这位小孩电脑梦的苦心可嘉;不过IT界人士认为,‘芯片大王’此番来华穿梭外交,当然不会放过树立自家品牌的好机会。据称曾有策划公司考虑寻找在1998年成都电脑节与贝瑞特对话的大学生,但这一方案没有实施;也许这一设想给了相关方面启发,居然升级为贝瑞特寻找‘成都电脑小孩’……”——莫非这家报纸早就嗅到什么味儿了?
3个小男孩都将得到英特尔赠送的电脑
但坚信是自己的孩子才是“真命天子”的父母表示拒领电脑
5月17日上午,成都喜来登饭店,成都20多家媒体的记者参加了“谁是贝瑞特要找的小男孩”新闻发布会。
英特尔中国区市场总监庄海鸥首先否认了同某报“联手炒作”的说法。而对于“究竟谁是贝瑞特要找的成都男孩”的问题,庄海鸥的“鉴定”出人意外。他说:“考虑到确认‘主角’对另两位男孩及其家庭可能带来不良感受和影响,我拒绝指认哪一位是真的!从感情上讲,3个成都男孩都是真的,都将获得1台英特尔赠送的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个人电脑,并享有由英特尔提供的终身免费培训……”他又说:“由于国内还没有装备Inter2.5GHz芯片的个人电脑,英特尔要在全球寻找该种电脑,最快可以在3个星期内送到3位成都男孩手中。”
当天下午5时,贝瑞特从美国给庄海鸥发来电子邮件,对英特尔中国公司向3位男孩各赠送一台电脑的决定深表满意。
然而,本来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却因王佳宇的父母声称拒领英特尔赠送的电脑而未能划上圆满的句号。王佳宇的父亲王中迪事后表示:“英特尔派人来成都就是要确认谁是贝瑞特要找的男孩,为什么不宣布结果?给3位男孩各一台电脑,我没意见;不宣布结果,我想不通,给100台电脑我也不要!”
后记
一波三折,充满戏剧性的英特尔成都“寻童事件”暂告结束了。
尽管成都市民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说英特尔给3个儿童都送电脑有人情味,皆大欢喜;也有人为王中迪叫好,说他‘有骨气’;有人还气愤地说:“3台高级电脑又有什么了不起的?英特尔明明声称要寻找‘真的小孩’,为啥又含含糊糊,故作慷慨?这样愚弄舆论,不是炒作又是啥子?”
但是,事后争论是不是“联手炒作”,或猜测王中迪3星期后是否真的拒领电脑,其实已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无论“结局”是否圆满,英特尔公司及其品牌都已在轰轰烈烈的“寻童过程”中获得了“价廉物美”的宣传效应。连在事件中感觉“被耍了”的《成都晚报》都不得不承认,“英特尔人的聪明和善于利用周围条件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那些产品质量不错却欠缺营销公关本事的中国企业的老总们,是不是从这件事中悟出了一点“道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