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北京中关村热热闹闹立了纪念碑,这个国内知名度最高的“村”从此有了标志。的确,中关村太有理由自豪了:一是有30多万高科技人才,如此密集世界罕见;二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北大等高校已有100多年历史;三是得首都地利,是中枢,很多方面都领导全国。因此,中关村几成中国高科技的代名词。然而,中关村“村长”———中关村建设总裁段永基,早些时候却说了这样一句冷冷的话:如果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还不出台,中关村别说做到世界一流,连世界八流都做不到。
段永基这番“泼冷水”的话,可谓一针见血,不仅点明了阻碍中关村健康发展的病症,也道出了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隐形壁垒”,就是在如何激活民间资本方面,有关部门的相关政策仍然滞后。如私企贷款,据统计,2001年金融机构对个私企业的贷款比重不到1%。
统计表明,中国目前民间的资本存量超过10万亿元,但这笔巨资进投资领域的很少,大都在休眠。有专家算过一笔账,考虑到现有贷款盘子、银行坏账等因素,实际可动用的约2万亿元。只要释放其中的1/10,其绝对量也大于政府现在每年发行的国债。
如何引导民间资本积极投资,扩大内需,政府这几年也一直在努力。去年底,国家计委颁布了《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今年1月,国务院又转发了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凡是鼓励和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领域,均鼓励和允许民间投资进入;在实行优惠政策的投资领域,其优惠政策对民间投资同样适用;商业银行对民间投资者的贷款申请要一视同仁。
中央的政策已经十分明确了,但各地针对民间投资的“土围子”却依然存在。前不久国家计委宏观研究院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民营投资在市场准入方面仍有诸多“禁区”,在近30个产业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限进”情况。比如,外资在1997年就可以进入铁路、公路、港口经营建设了,但因对内开放缺乏专门的政策法规,民营经济便投资无门。因此,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副主席经叔平代表全国工商联提交的提案就是《把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落到实处》。
当前,鼓励民间投资一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增强可操作性(比如今年4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外商投资政策便制定得很是具体、详细,鼓励类由186条增加到262条,限制类由112条减少到75条)。另一方面,要特别强调按照中央的精神,扎扎实实把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落到实处。3月28日,上海市政府把每公里运营效益居全国第一的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99.35%的股份,作价32亿元转让给了上海一家民营企业,就是贯彻落实中央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领域的一个创举。先将如此优质的存量资产出售,还愁大额民间资本不主动跟进吗?如果有关部门在营造中关村的投资环境方面也采用这样的战略性思维,那么,拥有三大优势的中关村,做到世界一流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