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9日,微软在当日举行的技术大会上宣布,将对Windows驱动程序的构建与签名流程进行重大调整,旨在进一步提升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稳定性。
此次改革的核心在于强化驱动程序的整体质量,通过扩展“驱动程序弹性策略”,推动建立一个更为安全和稳定的Windows生态系统,以减少因驱动问题引发的系统崩溃现象。为实现这一目标,开发人员在提交驱动程序进行签名时,必须通过一系列新增的、更为严格的安全性和弹性认证测试,准入标准显著提高。
同时,微软计划大幅扩充Windows系统内置的驱动程序及应用程序接口,帮助设备制造商利用标准化的官方驱动替代原有的自定义内核级驱动,或将部分功能从内核模式迁移至用户模式运行。此举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显著降低内核模式下运行的代码总量。
本次调整涵盖网络、摄像头、USB、打印机、电池、存储和音频等多种设备类型的驱动程序。通过减少第三方内核代码的依赖,不仅能够增强系统整体的稳定性,也有助于缓解长期存在的系统资源占用过高和运行效率下降等问题。
尽管微软大力倡导将驱动向用户模式迁移,但并未完全禁止第三方内核驱动的使用。对于Windows尚未提供内置支持的新兴技术领域,合作伙伴仍可开发内核级驱动。例如,图形驱动程序因需满足游戏及专业应用对高性能的严苛要求,将继续被允许在内核模式下运行。
此外,微软还将引入多项新技术防护机制,包括强制性的编译器检查、驱动隔离以及DMA重映射等措施,用以限制潜在故障的传播范围,防止驱动程序意外访问或破坏内核内存区域,从而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安全边界。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微软重塑Windows驱动生态:强化安全与稳定性https://news.zol.com.cn/1084/108419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