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王应,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文/芦苇
“选择比勤奋更重要。”
这是采访时,伍王应不断重复的一句话。1972年出生的他,如今是一位连续创业者。
要知道,三年前的他,还是中文在线的手持阅读事业部和子公司总经理,曾促成中文在线和联想、汉王科技、E人E本、宏碁、华硕、富士康等国内外20多家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智能机厂商的合作,推进了数字阅读在硬件领域的发展;他也是中文在线最早一批涉足移动互联网的人,曾分别在2010年、2012年主导了数字阅读APP爱看书、听书APP搜音客等项目的开发。
这样一个明明让很多人羡慕的职业经理人,却在2013年7月激流勇退,放弃上市前夕的千万期权,辞职创业。
生命在于折腾:红桃K、中文在线里的弄潮儿
辞职中文在线,并非是伍王应人生中第一个勇气可嘉的抉择。
1997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伍王应,进入了当时牛气冲天的红桃K集团。彼时保健品行业可谓是甚嚣尘上,最出名的莫过于三株口服液,而三株倒下了,红桃K依然健在。
红桃K与三株一样,靠的是人海战术,从总部到最底层,其业务员就有数万之众,普通人要想出人头地,除了拿出业绩别无他法。
而正值青春年华的伍王应,最不缺的便是一股脑儿的冲劲,从HR、业务员、市场策划,到坐上石家庄子公司总经理的位子,只用了三年。2000年前后,伍王应负责河北省营销策划工作,带领团队进入农村,刷墙体广告、门缝里塞宣传纸、街上做宣销,彻底打开了当地的农村市场,其年销售额达上千万。
事业上升太快,再加上集团反复无常地调整发展战略,给伍王应带来莫名的不安全感。2003年,伍王应毅然决然离开红桃K,进入清华大学念MBA。此乃伍王应第一次的舍弃。
念完MBA的伍王应放弃了很多高薪Offer,进入数字出版创业公司中文在线,任职项目经理。“说是经理,不过是顶着个头衔,干着基层销售的事儿。”伍王应这样形容他的新工作。
为推销电子书,他策划了一个读书卡计划,推销给一个个企业用户,用于企业员工福利及企业用户增值服务,就一家一家企业谈,合作的企业包括西门子、爱国者、长虹佳华等等……能想到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有实力且能吃苦的人,就不怕从头再来。同样是三年时间,伍王应就从项目经理、版权中心商务总监,一路干到了事业部总经理。
对于走得太快的人,总想挑战更大的展示舞台。
伍王应是中文在线最早一批受移动互联网影响的人之一,他从2010年就主导了数字阅读APP的开发,并设计了和硬件厂商的付费预装内置商业模式,那时安装一个APP,硬件厂商要支付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费用。
随着APP越来越多,最后的发展我们都知道:APP免费成为趋势,倒付钱给厂商成为新常态。
2011年下半年伍王应向公司提出手持阅读事业部商业模式从2b用户收费模式转变到2b用户免费从而拓展千万乃至上亿2c用户的计划没有得到同意。2012年1月伍王应担任中文在线旗下有声书公司鸿达以太总经理,上半年其推出的搜音客APP打造有声FM移动互联网战略最终没有得到董事会批准,一年后3月喜马拉雅、多听等今天几家耳熟能详的有声APP上线。2012年6月伍王应向公司提出一个数字阅读更大市场计划——内部创业,做个性化推荐新闻资讯APP,也被否决了,2个月后今日头条上线。
当时中文在线已启动创业板上市,当时的创业板上市需要收入和利润规模。而移动互联网战略一般刚开始不但不能挣钱可能还需要大量烧钱拓展市场,这明显和中文在线当时的上市计划相背离。
“直到今天我依然能理解公司的当初决策,要是我可能也会做出和之磊、广才同样的决策”,伍王应说。2013年7月,伍王应正式离职中文在线启动创业计划。
连续三次创业,九转功成
带着创意,伍王应单枪匹马地出发了。
他做的第一个项目是依然是1年前的创意,个性化推荐新闻资讯,名叫微观资讯。2013年10月,凭着idea拿到一笔500万融资,开始组建团队,2014年2月,微观资讯正式上线。
创意甚好,却终归是行动晚了一年半,未能抢到第一杯羹。
同时期,2012年8月上线的今日头条,一年半后用户数已达亿级;2013年7月上线的一点资讯,半年后用户数也有千万级,而微观资讯刚刚产品上线。半年后2014年9月,用户数虽已过百万,可面对两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差距越拉越大。
于是,伍王应将微观资讯战略性放弃,和团队一起思忖新idea。
“内部讨论时,常常会有年轻小伙伴不敢大胆地说,转念一想,这何尝不是一个好点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伍王应发现,年轻人之间的表白速配有着极大的需求,遂将创业点子缩小于恋爱表白这一领域。
2015年3月,伍王应的第二个项目,一款针对年轻人匿名表白速配的“无忌”APP面世。并在5月20日,团队策划了一场事件营销——中国首届高校毕业生表白日。活动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当日线上报名多达10万人,到现场参与的有近千名,成功牵手的有30多对。
此次事件吸引了新浪、网易、搜狐等30多家互联网媒体,以及北京卫视等视频媒体的报道,曝光率上亿次。同时,520事件营销也在一周内直接给“无忌”APP带来了10万多用户。
匿名的环境,让这款APP带着先天性隐疾。随着用户数量暴增,“无忌”偏离了原定轨道,吐槽的多于表白的,负能量满满。伍王应不得不狠心放弃掉“无忌”,再一次调整创业方向。
两次创业、520事件营销,很多创业者让伍王应帮忙找记者寻求报道。创业者寻求媒体报道是痛点刚需,但传统模式往往通过朋友找到记者的效率非常低。“为什么效率低呢?第一,能不能找到和多长时间找到,不是很铁的朋友人家一般不会把自己的资源介绍给你;第二,找到的记者有没有时间,一般记者们都很忙;第三,免费的话如何第二次刷脸,这三个问题是没法100%得到确认的。”
伍王应想到,能不能做一个“滴滴写稿”呢?
找记者:链接千余名记者和数万名创业者
有了想法之后,伍王应便开始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线上创业者问卷调研,以及多家孵化器线下调研,结果显示有100%的创业者有报道需求,并且有80%的创业者是愿意付费的。
同时,以往的经历也让伍王应更加清晰认识到,他要做一个怎样的平台:首先,他得走在别人前面,做别人未做之事;其次,这件事有实实在在的需求,只不过传统模式满足需求太LOW,需要创新性思维来颠覆;再次,这件事最好离钱近;最后,还得是自己擅长的2B运营服务。
于是,伍王应开始了第三次创业。2015年11月底,让媒体人帮创业者写发稿的智慧共享平台“找记者”正式上线。
找记者,刚开始上线的只是一个微信服务号。不仅减少内部成本,同时微信号简单的模式更能达到高效的理想效果。
平台上线一个多月,便获得了多位资深媒体专家的种子投资和西山天使会的数百万元天使投资。截止目前,平台已经有上千名记者和数万名创业者入驻,背后能对接到的媒体达3000余家,单月交易量已达数百单。
事实上,找记者的模式也印证了,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极致简单才能打动用户和投资人。一个新的模式要想成功,必须有实实在在的需求,用创新的模式来满足需求,而这种创新的模式必须击中传统模式的痛点,要么提高效率,要么降低成本。
找记者,一端连接记者,一端连接创业者,通过微信服务号连接两端,创业者录入创业项目资料之后,通过找记者的微信平台一键呼叫记者。下订单后,平台云端通过撮合机制将订单推荐给合适的记者,记者们抢单,创业者选择确认抢单记者,并完成支付、稿件修改等任务,最终平台根据创业者发稿需求推荐给各大媒体发稿。
目前找记者平台没有向创业者和记者收取服务佣金,仍然处于烧钱状态,但从长远来看,找记者可以成为一个聚合创业者的流量入口,未来无可限量。人都有了还怕没有钱吗?
结语:
今年,已经44岁的伍王应,或许你会觉得他特能折腾。
两次义无反顾的辞职,三年三次连续创业;他对他认定的事情,会一股脑儿地咬牙坚持到底;他也总是能对不满意的事儿,很干脆地说“GET AWAY”……一路走来,他就在不停地选择,不停地舍弃,不停地折腾。
但谁没有一颗躁动的心呢?人活着不就是折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