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南孚电池工程师:科研创新,一刻都等不了

      [  中关村在线   ]  
    收藏文章 暂无评论

       在南孚电池有限公司,记者初见南孚公司高级工程师常工。他身着绿色工作服,宽松的款式使身形更显单薄,一副黑框眼镜架在鼻梁上,典型的技术研究员的样子。“这几天事情比较多,科研创新是一刻都等不了啊。”

      “坚韧拼搏,是我所坚守的信仰”

      北上读书、南下工作,简单的8个字可以描述常工近半生的经历。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他,来自陕西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家庭,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化学专业。

      1999年,常工硕士研究生毕业,面临工作选择。当时,中国电池行业正值蓬勃发展的时期,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地企业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由于理念的契合,常工最终选择来到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

      前段时间,常工去上海参加同学聚会,有同学调侃他:“这么多年了,你就从来没想过换个地方工作?”常工回了一句:“我一心就想做电化学的研究,在南孚有我的用武之地。”他说,南孚人身上,有那种坚韧与拼搏的精神,而这些,也是他所坚守的信仰。

      “创新技术,是企业前进的引擎”

      这么多年来,南孚公司对常工及其技术团队,在电池创新的技术研究上的投资从不吝啬。事实证明,常工和技术团队回报企业的,也很“超值”。

      2000年底,南孚电池公司组织技术考察团去日本交流,常工也在其中。他们发现市场上有销售一种高功率镍干电池,在数码相机上应用持久性表现特别好。

      但日本出于保护新技术,对电池关键性材料羟基氧化镍的合成技术进行了封锁。

      “别人能研究出来,我们为什么不行?”回国后,常工申请组建该项目研发团队,负责新型NR6型高功率镍干电池研究。2002年下半年,项目开始安全性实验。专业研究人员都知道,电池安全性测验通常是在极端条件下进行的,但在当时实验安全防护条件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做这个测验,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在一次假期里,大家都放假回家,常工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完成了最危险的测验。

      “说实话,自己一直参与的研究,怎么会一点把握都没有呢?”常工笑着说。笑容的背后,正是他在做电池研究时所具备的前瞻意识与胆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的努力下,属于中国人的锌镍干电池诞生了。该项技术在2004年被评为全国职工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填补了我国在这个领域电池生产的技术空白。

      “与其让别人革我们的命,不如自我革命。”常工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说创新技术,就是企业前进的引擎。在南孚电池技术研究部门工作16年来,常工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对电池安全性的提高、电池产品性能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累计申请电池生产技术专利34项,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出自他们之手。尤其在电池安全性能方面,他们解决了电池在误用条件下的漏液、爆炸等问题,使得产品顺利通过SGS检测,推动了我国碱性电池的质量水平与国际接轨,并使企业的电池安全性标准纳入了国家标准。

    南孚电池工程师:科研创新,一刻都等不了

      “技术人才,是未来竞争的核心”

      只要一有时间,常工就下到南孚公司车间,与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进行交流。“从一线工人那里,我们可以获得许多灵感。”他说。

      常工先后获评全国职工创新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职工创新能手。今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技术人才,是未来竞争的核心。”常工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他在主持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日常工作时,发挥自己在企业创新中的示范引领和帮、扶、带、教作用,将个人的先进经验转化为群体的技能优势。部门里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实验辅助工,在他的辅导和激励下,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通过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全部课程,取得毕业证书。

      此外,对于资助农村贫困学子,常工也尤为上心。“在农村,知识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就是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常工常用自己的经历鼓励那些孩子。从2003年起,他先后资助10余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

    南孚电池工程师:科研创新,一刻都等不了  

    news.zol.com.cn true //news.zol.com.cn/570/5706294.html report 3101    在南孚电池有限公司,记者初见南孚公司高级工程师常工。他身着绿色工作服,宽松的款式使身形更显单薄,一副黑框眼镜架在鼻梁上,典型的技术研究员的样子。“这几天事情比较多,科研创新是一刻都等不了啊。”  “坚韧拼搏,是我所坚守的信仰”  北...
    不喜欢(0) 点个赞(0)

    新闻中心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