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编辑

    NASA今晚见 火星会是第二个地球吗?

      [  中关村在线 原创  ]   作者:  |  责编:魏景芳
    收藏文章 暂无评论

      人类探索未知的脚步从未停歇。今年7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为大家介绍了首颗位于“宜居带”上体积最接近地球大小的行星——地球大表哥“开普勒-452b”。而在北京时间今晚23时30分,NASA将再次带来重大发现,这次的主角则是人类多年魂牵梦绕的火星——被认为是人类有可能居住的行星之一。究竟是液态水,还是真的有外星生命存在?今晚,我们将会知道答案。

    NASA今晚见 火星会是第二个地球吗?
    NASA今晚见 火星会是第二个地球吗?

      通常来说,NASA每逢重大发现时都会召开紧急发布会,正如7月23日的系外行星“开普勒-452b”那样。这一次,火星也享受到了同等的礼遇。关于今晚将公布的消息,目前来看主要有两个版本猜想,其中比较有可能的是发现液态水。

      在今晚的华盛顿会议上,除了NASA行星科学部门主管吉姆·格林、火星探测项目首席科学家迈克·迈耶、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的玛丽·贝斯·维尔海姆等专家,还有来自佐治亚理工学院的鲁詹德拉·奥哈。早在2006年,NASA公布的照片就表明火星在1999年和2001年的某一时间有液态水流动,2011年,在读研究生的奥哈在整理从火星传回的照片时,去除光和影的干扰后,发现火星表面有物体能够移动,非常符合流动水的特征。综合之前的发现和奥哈的出席,NASA今晚的发现很可能与液态水有关。

      至于另一个猜想,则是发现到了新的微生物,甚至是外星生命。好奇号火星车不停地在寻找有机物,并且已经在岩石中确认了甲烷的存在。如果这次真的能更进一步,探测到微生物或者更高级生命形式存在的证据,那无疑会是一个里程碑时刻。

    探索火星 从未止步

      1609年,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测到了火星——太空中的一个“橘红小点”;1871年,“热力学之父”开尔文意识到,太空中很可能有无数颗携带生命种子的流星体在游荡;1873年,法国天文学家弗拉马利翁宣称,火星表面的红色是“草木植被的色调”,“显然,这些植物爬满了火星平原。”;1877年左右,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帕雷利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沟渠”形貌,这被认为是火星发达文明开凿的人工水道;19世纪80年代,“火星人”的传言已遍布大街小巷;1880年,《飞越黄道带:星船历险记》的作者格雷格以科幻的方式展示了通向火星的旅程;19世纪90年代,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试图用光信号发送莫尔斯电码,与火星生命交谈;1894年,威廉·华莱士·坎贝尔称火星并不适合生命生存,原因是没有在该星球的大气中探测到水蒸气,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时间来到20世纪。1909年,塞尔维亚裔美籍发明家、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在《纽约时报》撰文,称火星人正在试图通过他的无线电发报机与他交流;1924年,美国天文学家戴维·托德声称确信火星人正在尝试与地球联系;1926年,美国天文学家沃尔特·亚当斯认定火星只能支持低等植物生存;1960年,地外文明搜索计划(SETI)启动;1964年,NASA首架火星探测器“水手4号”成功发射,并在第二年发回了火星照片;1971年-1976年,相继有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着陆,但采集的样本均无法印证生命存在;2001年,“2001火星奥德赛”探测到火星地表之下有大量水分;2003年,“火星快车号”轨道器发现了数个可能存在过生命的地点,其在2005年还探测到火星大气中有甲烷;2011年,“火星侦察轨道器”找到了流动液态水的有力证据;2012年,“好奇号”火星车在火星着陆。

      事实上,除了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很多企业家和民间组织也对火星颇为向往。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 CEO 伊隆·马斯克曾预言,人类最早会在2024年登上火星,“在火星上死去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为此,SpaceX正在不断研发更大推力的猎鹰火箭,希望降低发射成本,并且获得了NASA的支持。NASA则希望,在2039年将宇航员送上火星,到2043年将4位宇航员送到火星,并让他们在火星表面生活一年。与之相比,火星移民计划“Mars One”的做法更为激进,他们计划在2024年和2026年分两批发送人类到火星上永久居留,而这将是一次“单程旅行”。

      令人兴奋的是,在第22届国际天文馆学会大会上,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透露,中国计划在2020年实现火星着陆巡视,在2030年实现火星采样返回。


    火星征程50年

    人类移民 为何选中火星?

      从体积和重力来看,金星和地球似乎比较相似,不过前者的气压是地球的90倍,平均气温达到462摄氏度,自转周期长达243天,表面的岩石多为火成岩,碱性极强,实在不合适人类居住。而火星处于太阳系可居住区的外缘,水、土壤成分、自传时长(24小时37分钟)、转轴倾角(25度)、阳光照射相对来说更可能存在生命。

      火星早期大气层所产生的大气压力甚至可以支持液态水的存在,土壤和大气中也有很多生命需要的关键元素,包括硫、氮、氢、氧、磷和碳等。虽然火星的低气压容易让表面的水资源快速蒸发,不过在其地表下却有足够的压力使水保持液态,确保微生物幸存。气温方面,火星表面以下的内核加热效应,也可以缓解地表上零下65摄氏度的低温。火星表面的重力是地球的38%,人类对这种差别或许可以适应。至于缺少磁场导致宇宙射线过强的问题,增加大气浓度也有望解决。

      当然,以上只是火星具备生物宜居的有利条件,要想真正生活,还需要一些改变。火星的温度很低,想升温的一个办法就是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加速温室效应,这就要将火星上大量的干冰转化为二氧化碳,相关方案NASA也在研究中。至于氧气含量,可能就需要藻类和细菌帮忙了。2012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可以在火星条件下存活并表现出光合活性的藻类,这一实验在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火星模拟实验室进行,34天的时间内该生物完成了对火星环境的适应。此外,NASA也开发了一种利用火星土壤和蓝藻生产氧气的技术。

    未知之路 激动人心

      尽管火星探索之路耗费的人力、财力等成本非常巨大,风险可能也会以生命作为代价,但是人类探索未知的脚步却从未停下。从1609年伽利略第一次看到那颗“橘红的小点”,至今已经过去400多年,北京时间今晚23:30,我们期待见证历史。

    news.zol.com.cn true //news.zol.com.cn/543/5436555.html report 4915   人类探索未知的脚步从未停歇。今年7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为大家介绍了首颗位于“宜居带”上体积最接近地球大小的行星——地球大表哥“开普勒-452b”。而在北京时间今晚23时30分,NASA将再次带来重大发现,这次的主角则是人类多年魂牵梦绕的火星—...
    不喜欢(0) 点个赞(0)

    新闻中心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