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度领军人物:
余承东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董事长
提名理由:对于普通消费者,华为终端代表低价智能手机;对于业内人士,华为终端的符号是董事长余承东。Ascend系列的发布让全世界认识到了中国企业的研发能力,无论华为手机在渠道价格上表现是否尽如人意,至少余承东带领华为向世界证实在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的研发上,中国已经不落后于全球任何一个国家。
华为消费者BG业务集团CEO、华为终端公司董事长余承东(图片来自互联网)
作为华为手机的掌门人,余承东很清楚这家公司欠缺什么。华为终端公司大厅的墙面上,公开书写着华为终端目前的短板:“我们欠缺的不仅是技术,也不仅是产品性价比,更欠缺的是与消费者沟通的经验、营销品牌及关注最终消费者体验的精神。”当然,还有华为终端的目标:“我们立志成为全球领先终端品牌,我们要成为华为集团最有价值的BG(业务集团)。”
一年前的MWC上,余承东刚刚接手终端业务半年,对于iPad,他如此评价:“在iPad之前,人们并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可一拿起iPad,消费者就会发自内心地说,这就是我想要的。乔布斯把握了对人性的了解,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余承东认为,苹果把智能手机的“简单易用”做到了极致,但乔布斯去世后,他们没有朝更高的境界去发展。三星垂直整合能力比较好,从屏到芯片,供应链从上到下的整合能力强,但三星的用户体验和工艺设计都没有什么惊艳的感觉,软件能力其实也并不强。在此之后的华为,已经越来越体现出苹果和三星合二为一的特质:营销和品质上学苹果,研发和设计上学三星。而且,余承东的视野并没有仅限于此,他说:“我们希望能用超越别人的境界,来缩短和对手的差距,单纯模仿永远不可能赶上。”
苹果的产品启发了余承东的思路,他对华为手机的想法鲜明起来:消费者要的就是最好的、性价比最高的产品,这是手机市场制胜的根本。接下来,便是强力执行。
强力执行集中体现在对芯片技术的重视上。今年2月26日,余承东高调发布了“全球最快”的华为Ascend D Quad智能手机,采用华为自家的海思K3V2四核处理器,拥有16芯GPU,运行速度是普通双核智能机的两倍。放眼全球,能用自家芯片制造手机的厂商也只有三星和华为两家。
尽管海思是华为旗下产业,但K3V2的诞生并非顺理成章。由于长期担任华为内部供应商,海思难免有些保守。终端业务不得不跨部门“施压”,可以说,余承东直接推动了K3V2这颗四核“中国芯”的诞生。“海思不归余承东管,但也是高压政策,所以能在四核领域率先做成”,一位华为内部人士说。这一次,华为抢在了移动芯片巨头高通的前面,高通骁龙Snapdragon S4系列的四核产品直到今年下半年才开始商用。
余承东说:“我们只能做世界第一的产品,因为世界第二的产品就没有人能记住。”与此同时,余承东深知,作为一款面向消费市场的产品,外观设计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芯片。他曾公开宣称,在硬件能力提升后,华为产品将重点集中于用户体验上。
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一向为苹果、三星等国际品牌主导,中国本土公司限于自身实力鲜有问津。华为曾是以代工为主的低端手机制造商,但随着旗下多款旗舰智能手机的面世,华为终于找到了在手机产业链上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余承东正是华为终端业务最强力的推动者,“我们的品牌不是最强的,但希望我们的产品是最强的。”
在营销方式上,余承东同样为华为带来了巨大改变。华为2011年销售的手机中,运营商定制占了大部分比例。公开渠道铺货太慢,令华为一些性价比颇高的新品错失销售良机。现在,华为手机在规模发货之前两个月就发布新产品,以便让全球处的销售渠道提前做好准备,避免产品出来而渠道未备好、店面无覆盖的情况。此外,华为还与京东、国美等电商合作,并上线了自家的电商渠道。余承东说,今后华为手机将依托三大渠道:电商+运营商+社会渠道。
余承东的国际视野同样使他认识到,手机业已经进入白热化竞争,这个行业正在全面收缩,预计未来三年内能存活下来的手机终端公司不会超过四家。在余承东看来,华为只有挤进全球前四才能生存下来。他坦白表示,华为手机的利润还很低——“一位数”。
余承东说,过去,最好的手机来自于苹果和三星,未来,最好的手机将来自于华为。没有人能确保余承东是否能率领华为终端在惨烈的市场环境下存活下来并成为赢家,但一切皆有可能。
- 相关阅读:
- ·传华为D系列手机或回归:售价超5000
//news.zol.com.cn/560/5600216.html - ·传华为终端明年独立:余承东任CEO
//news.zol.com.cn/559/5597950.html - ·疑似华为P9跑分曝光:双摄像头+麒麟950
//news.zol.com.cn/559/5596343.html - ·早报:华为Mate 8销量初期是Mate 7十倍
//news.zol.com.cn/559/5593522.html - ·华为Mate 8通过FCC认证:迎战iPhone 6s
//news.zol.com.cn/558/5588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