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黯然离去给电子市场留下的思考
6月12日,位于在中关村腹地的“赛博数码广场”人去楼空。赛博华北区总经理屠文祥虽然一再声称赛博撤出中关村主要原因是其“百货化”的IT卖场经营理念与“中关村生态”固有消费习惯之间的不相适应,但还是不得不承认在中关村安营扎寨是一个错误,毕竟从去年9月开业到现在,赛博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租户入住率只维持在七成。而同在中关村的其他电子市场如太平洋、海龙等却每家都拥有近千租户、日均客流几万人次,经营得有声有色。是什么导致如此的不同?
重新认识电脑卖场的核心竞争力
IT产品的丰富性和深度决定了电脑卖场不可能象百货商场一样可以靠整体形象去打动消费者,而更多的是靠有活力的经销商去吸引和影响消费者。
我们将目光回溯到1995年,那时候硅谷电脑城刚开业不久,由于当时四环路没有开通,连个公共汽车站牌也没有,这些客观原因令“硅谷”门前人流稀少,用门可罗雀形容也不为过。当时很多人对于硅谷电脑城今后的发展不看好,毕竟它离当时中关村的中心太远了点。
但不久后,科苑电子市场及颐宾楼的一批老商户的入驻,使硅谷电脑城从尴尬境地中慢慢走了出来。因为那些在中关村已经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商户都积累了自己的“人脉”关系,他们的到来为硅谷电脑城带来了稳定的客流。虽然硅谷电脑城在起步阶段就失去了“地利”,但是却不失时机得抓住了“人和”,从而将自己从困境中解救了出来。而后来的太平洋和海龙同样也将经销商视为生存的命脉。
有时候人要改变环境是很难的,要生存下去就要适应它。虽然很多人鄙视中关村用卖菜的方式来卖电子产品,但是10多年的时间已经令这个模式根深蒂固,而消费者也在潜移默化中适应了这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象买菜的小贩一样的柜台经销商,成为了中关村经营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各个电子市场之间的竞争首先也体现在对于经销商们的竞争上,如果有人不遵循这个规矩的话,就难免要吃苦头。
很多的事情不能简单得用“对”与“错”来划分,只能用“适应”和“不适应”来界定。赛博“百货化”的IT卖场经营理念从一开始就没有将那些柜台经销商考虑在内,我们不能说它是错的,但是它显然不能适应中关村这个“生物圈”的“生态环境”。这或许可以解释赛博为何最终铩羽而去。
现有的电脑卖场竞争趋势
自99年到现在,在中关村电子卖场中太平洋、海龙、硅谷一直是三足鼎立,去年9月初开业赛博现在已经黯然离开,而鼎好和中关村科贸不久后又要开业,中关村电子卖场孕育着变化。在可见的将来我们可以预见中关村电子市场之间的竞争必将异常惨烈,究竟谁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呢?
太平洋、海龙和硅谷电脑城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经销商成熟的阵地,笼络住了几乎所有有活力的经销商,而且这三家一直以来又是错位竞争,太平洋偏重中高端,购物环境好,持续不断的每月优惠促销活动,同时与太平洋电脑网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发展网上经营,抢占了大部分的笔记本、数码消费者和部分的DIY用户;而海龙依靠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柜台多的优势,得到了大部分DIY用户的垂青;而硅谷电脑城主要是靠批发,以及一些发烧友去淘一些便宜的产品等。业界的普遍说法是这个市场已经相对成熟,消费者和经销商也习惯了这种交易风格和方式。
新进入的鼎好和中关村科贸要建立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并慢慢获得活力经销商的支持,这也许需要面对更多困难,需要更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