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电信与中关村科技的“恩怨”首次被外界获知是在2002年9月18日。当日,大唐电信发布2002年中期业绩更正公告,公告中披露的导致大唐中期业绩变脸的涉及金额高达2亿元债权,其债务人正是中关村科技。
大唐电信城门失火,看似与中关村科技无关,公告发布后中关村科技也难得地三缄其口。但据内部人员透露,大唐电信与中关村科技积怨已久,双方的账务纠纷早在2000年即已引起了监管当局的注意,由此展开的对两公司的调查也在进行当中。
这一消息得到了权威人士的证实。10月31日,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中国证监会稽查局稽查一处黄智处长,他明确地告诉记者,“此事正在由北京证管办稽查处负责查办”。
当记者向北京证管办稽查处进一步了解具体事宜时,该处的一位官员表示,在调查结果未公布之前,一切均无可奉告。
大唐2亿元之累
2000年12月28日,大唐电信与中关村科技签订了2亿元的借款协议。
当时的背景是中关村刚刚获取广东移动通信网络系统项目总承包融资建设权,从而获得广东新长城移动通信有限公司35%股权,从事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有业内人士证实,当时国家对于移动通信政策尚不明朗,中关村科技对此项目非常重视,并以此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在巨大的资金缺口面前,中关村除了从中国建行获得40亿元的贷款额度外,也得到了部分设备供应商的资金支持。大唐电信提供的2亿元借款,即是中关村向其采购大额设备的交换条件。
2001年,国家产业政策发生变化,中关村科技在广州的移动通信建设被迫撂下挑子,全部资产均由中国联通负责接管。由此,这2亿元借款成了大唐电信心中难解的疙瘩。
有券商研究人员透露,其实大唐电信的日子并不好过。其经营业绩自2001年以来一直呈现下滑的态势,特别是资金压力相当严重。他介绍,2001年大唐电信应收账款达到了17亿元,其他应收款3.6亿元,银行贷款13.3亿元,大唐电信当年向银行支付利息1.15亿元,提取坏账准备810万元,两项共影响利润1.23亿元,成为其业绩下滑的致命杀手。
2002年中期,对大唐电信来说是个难迈的坎。一季度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公司解释为“由于电信市场特点,一季度市场启动较晚,合同转化率较低,而其间固定费用较大,以至出现经营亏损。”
2002年6月27日,大唐电信召开第二届第十四次董事会决定,将公司给中关村2亿元的借款等价转让给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于2002年6月28日先行偿还了公司1766万元的资金占用费,随即公司在2002年半年度报告中将收到的该笔资金计入了利息收入,同时公司按调整后的应收账款账龄少提取了坏账准备金。大唐电信借此由实际亏损1588万元,调整为账面赢利478万元。
那位人士指出,大唐电信旨在减轻财务压力的债权重组本来无可厚非,但公司没有在股东大会批准的情况下即匆匆实施,同时粉饰利润的动机太过明显,最终遭到管理层的叫停应是情理之中的事。
谁在作假?
2000年,中关村科技向大唐电信采购了价值6亿元的设备。这得到了大唐电信董事会秘书付景林先生和中关村科技证券事务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的证实。
正是这批设备的交易成为三年来两家公司争论的焦点,双方在账务的处理上也截然不同。大唐电信2000年报显示,在应收账款科目下有中关村科技6亿元的欠款,而且注释为应收销货款。业内人士认为,这表明大唐电信已经在当期确认了该笔收入,并根据有关成本核算原则,在利润中体现了出来。
而中关村科技2000年年报中,在应付款科目中,并没有发现应交大唐电信的设备款,其中最大的一笔应付款仅4000万元左右。
中关村科技那位人士认为,大唐电信当时并没有拿到足够的凭证,这笔销售就不能确定为当期的收入。按照他的说法,大唐电信应该在确认之前,有一个征询函,而在中关村科技回函之后,交易才算最终完成,其收入才能在会计报表上面得以确认。
另外,有业内人士注意到,在两家公司的2000年年报上,有三处出现了2亿元的往来款,很难衔接。在中关村科技的其他应付款科目里有应付大唐电信2亿元往来款,这在大唐电信的其他应收款栏目里得到了体现。但在中关村科技预付款科目有预付给大唐科技的2亿元设备款,却无法同大唐电信的有关科目相对应,同期大唐电信预收款总额仅为1.8亿元,而且主要是西安大唐的设备款。
大唐电信总经理魏少军先生则对此表示遗憾,他认为中关村科技会计处理的方式有欠妥当,“有些不太正常”,他在电话中的语气颇显激愤。
据了解内情的人士透露,以上事实乃有关机构调查的重点。付景林和中关村科技的那位人士均表示他们曾经接受过有关上级监管机构的询问,时间最早可能要在2001年以前。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实际上事关到底是谁在造假的问题。资料显示,大唐电信2000年总共销售收入为13.97亿元,主营业务利润为2.53亿元,而净利润为1.78亿元。“显然,这6亿元的销售收入,对大唐电信2000年的经营业绩功不可没。”大通证券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对记者说。
中关村隐瞒成本?
按照付景林先生的说法,中关村科技2000年“隐瞒了一部分成本”。
中关村科技2000年总共收入为13.97亿元,营业成本为11.36亿元,如果加上这6亿元的成本,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即使部分地充作成本,中关村科技2000年也将无赢利可言。
那位人士指出,中关村科技自1999年7月借壳上市以来,就一直陷入资金饥渴症中而不能自拔。当年公司募集资金10亿元人民币,共投入8个项目,除北京城市铁路有限公司外,其他项目均已陆续完成,募股资金也使用殆尽。
2001年7月,中关村科技董事会通过关于2001年公募增发人民币普通股的议案,计划发行1.2亿A股,筹资个30亿元,投资于9大项目。但随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关村科技的增发议案最终被搁置起来。如今公司的股价仅维持在10元左右,当初个30元的增发价格已遥不可及。
但股市的失意并没有减缓中关村科技扩张的步伐,1999年后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开始大幅度膨胀,至2000年底,公司负债总额达到了44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0%左右。财务压力使赢利能力大受影响,经营业绩自上市后一直下滑,至2002年三季度,终于报出3000余万元的亏损,另外,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等会计政策,由于没有严格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执行,而屡屡受到业内人士的质疑。
“但这并不能简单地证明中关村科技在2000年隐瞒了成本或者有造假行为。”那位人士说。但在有关部门调查结果出来后,肯定有一家需要调整财务报表,那就将出现巨亏的局面,这无论是对大唐电信还是中关村科技,都是极为不利的,他接着指出。
也许魏少军先生的观点比较冷静和中肯,“我相信是非自有公论。由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并得出结论,这是最合适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