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Q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在网络时代迅速而轻易地赢得了无数用户的心,然后以更加惊人的速度普及开去。但树大招风,最近一段时间网上流窜出两个病毒,让很多人捏足了一把汗,因为它们的矛头直指即时通讯软件——聊友的幸福生活就此完结了吗?
即时通讯,不再安全
MSN Messenger,微软力推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与Windows系统完美结合,用户群不在少数。但国庆节过后国内首款通过MSN传播的新型病毒开始迅速蔓延,如果在用MSN聊天时打开对话内容中附带的“BR2002.exe”文件(有时候可能会是别的名称),就会染上病毒。一旦染上该病毒,它将自动把这一病毒发给你MSN中所有联系人名单以扩散到更多的电脑中。
腾讯QQ,虽然这两年无时无刻地在经受着黑客工具的各种考验,从炸弹型到盗密码型,不一而足。而这一次,一个名叫“QQ伪装专家”的新型恶性病毒又再次袭击QQ。它会将真正的QQ程序改名,然后将自身伪装成QQ程序,并在桌面上建立快捷方式。用户点击这个快捷方式后,屏幕上会出现同真QQ一样的界面,当用户登录时,病毒便会将用户的QQ号码与密码偷偷发送到指定的邮箱,用句QQ迷们的语言就是,“你的QQ被黑了!”;
除了偷取QQ密码之外,这个新型QQ病毒还增加了其它危害手段。
首先,此病毒具有极强的局域网感染能力,如果发现局域网中有共享目录,便将自身拷贝到共享目录下,并诱使用户运行;其次,这个病毒还会攻击打印机。一旦检测到本地/网络打印机的存在,病毒便会启动打印机大量打印乱码,直到损耗所有纸张或者打印机出现故障为止。不过,当它伪装成QQ程序运行时,速度会明显地比真正的QQ启动要慢,同时还容易引起掉线。如果用户发现以上现象,应该引起警惕。
总的来说,这两例病毒的危害性还不是很大,但下一个呢?
塞翁失马,敲响警钟
MSN和QQ受到病毒侵袭的事件再一次强调了互联网世界真实的一面——任何流行的电脑程序最终都会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即时通讯软件,一种方便得不能再方便的网络工具,之前我们并没有把它们和病毒联系起来。但现在,我们应该意识到即时通讯软件已经成为病毒攻击的对象和病毒传播的重要渠道。之所以会出现针对即时通讯软件的病毒,首先是由于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人数大幅度增加,已经满足了制造病毒这样非法程序的平台条件。一般来说,当一种应用软件的用户数量达到500~1000的数量级时,就将成为病毒攻击的对象。可以肯定地说,通过即时通讯软件进行的病毒传播这才刚刚开始。
与此同时,即时通讯软件对黑客的吸引力也正在不断地增加,即时通讯已经成为黑客入侵企业网络的渠道,“与通过电子邮件传播的病毒相比,利用即时信息传递系统进行攻击的病毒操作起来更方便,前者必须经过邮件发送、吸引收件人打开邮件以及点击带有病毒的附件等,而就后者而言,黑客只需知道用户在即时信息传递系统中的用户名就可以轻松地展开攻击。”
今后,我们不排除会有像CIH这样的恶性病毒通过QQ、ICQ、MSN等渠道进行广泛传播的可能,因此,加强对即时通讯软件的监控和保护是当务之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两例病毒敲响的警钟,也许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避免更严重的损失。
反毒大业,任重道远
病毒,一种似乎总比杀毒软件超前的程序。随着反病毒软件功能的不断完善,病毒也随之不断变化。今后的病毒将会越来越“聪明”,电脑病毒甚至可以像反病毒软件那样自动进行升级。
病毒和反病毒软件之间将是一场长期的战斗,在未来相当长的路上,病毒与反病毒软件之间的相互抑制还会长期存在。随着宽带的普及,人们随时在线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互联网将为病毒传播提供更“优质”的通道,这就给利用即时通讯软件展开攻击的黑客提供了方便之门。而除了即时通讯软件外,使用量越来越高的P2P点对点传输软件,目前也被视为未来加强防范的重点。
病毒正试图把触角延伸到所有可能的领域。与刚刚开始的攻击即时通讯软件的病毒一样,虽然手机病毒,PDA病毒等都还属于新兴“毒种”,病毒传播、侵害模式尚且属于萌芽状态,但是稍许的掉以轻心,都可能会导致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防患于未然,才是反病毒的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