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和浦东两地的领导、学者、企业家昨天坐到了一起,围绕双方联手、共同促进高科技发展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对话。最后达成的一致却是:两地不应趋同,而应沿着各自的模式发展,寻求将来的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用四通集团董事长段永基的话说就是“从两条不同的路,共同托起科技产业。”
中关村和浦东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两个排头兵,这次对话论坛也是本届电脑节“中 关村—浦东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人才和科研能力。”海淀区副区长孙宝启说。中关村地处海淀区,这里是我国教育、科技最集中的地区,有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各类大专院校68所,每年大约有10万毕业生从这里毕业;有包括中科院在内的中央、地方各类独立科研机构230多个,科技人员总量达38万人,每年有上千项科研成果问世。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王安德则认为浦东的优势在产业及外向型经济方面。去年浦东的GDP已经超过1000亿元,外贸出口110亿美元。“在没有建立两地关系以前,我们就一直向中关村学习。我相信两地的合作会是1+1>2。”王副区长说。
“学习、合作是必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最后要走相同的道路,相反应各干各的。”中关村管委会委员赵慕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说,两地已经建立起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关村有着雄厚的人才和科研优势,培育除了四通、联想、方正等一批自己的优秀企业,创新经济在这里得到了最大体现;而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在发展资金密集型企业和制造业上已经取得了成绩,并积极走向国际化。在目前我国专业化分工还不够成熟的条件下,研发、生产、销售不可能很明确分割开来,双方应继续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寻求将来的合作,比如中关村的科研成果可以到上海寻求产业化。“中关村和浦东联手,一定能在全球经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新闻链接:浦东在京高薪猎头
信报讯(记者那媛)昨天,在中关村电脑节高新技术企业专场洽谈会上,来自上海浦东的高新技术企业纷纷拿出待遇丰厚的职位向中关村人才招手。截至下午2时,参会人员中已有千余人向浦东企业投递了求职表。
此次专为中关村和浦东高新技术企业举办的专场洽谈会,运用了多种科技手段和现代化的服务措施。洽谈会定在早上9点举行开幕式,但记者8点半到达会场时,发现已有数百人在门口排队等候入场。为保证无法到场的科技人才也能与企业及时对话,主办方特意开发了新的网上远程招聘形式,即在其网站——中关村人才网(www.zgcrc.com.cn)上为每个参加招聘的企业开设信箱,应聘者只须轻点鼠标就能将简历投递给中意的企业,并能在网上与企业约定会面的时间。
招聘会上最为抢眼的要数来自浦东的上海复旦管理软件有限公司、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它们招聘的岗位包括资深ERP项目管理工程师、研发工程师、系统工程师、设备安装工程师、集成电路测试工程师等高新技术职务以及一些主管类职位,但这些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比较高,不少岗位都要求硕士以上学历。
据初步统计,昨天参会的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有65家,参会个人达到了4000人。招聘会将在今天结束,有关方面预计,参会人员将达近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