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来,搜狐和新浪相继在“免费邮箱”的申请过程中设置了一道“门槛”:凡欲申请免费邮箱者,必须先花2元钱订购短信。对于两家网站千万数量级的邮件系统来说,这2元钱也许并不足以贴补多少成本,但它筑起的门槛犹如一条分水岭。从此开始,互联网服务真的没有免费午餐了。
从本月初开始,新浪一边降低了自己收费邮箱的价格,一边又在注册免费邮箱的入口处设置条件,“看条新浪短信笑话,获得5兆免费邮箱,一次性花费2元。”又是免费,又是花费,让网友迷惑。实际上,新浪已经悄悄地在自己的“免费邮箱”上加收了一项“挂号费”。从此,尽管还有免费信箱用户,但免费注册信箱的权利已被取消。
新浪并非收“挂号费”的始作俑者,早在6月,搜狐就开始向注册邮箱的用户收取2元钱。两家网站收“挂号费”时都不事张扬,也都避讳“收费”这个字眼。但这个举动本身已足够让人吃惊。在一年前,别说实行收费的举动,单单起这个念头都是罪恶的。
国内互联网大气候的变幻之快,居然让两大门户都作出了收费的决定,观念转变之快让雅虎等“洋门户”自叹弗如。8月中旬,雅虎中国在压力之下站了出来,坚称要将“全免费”坚持到底。
从263的“全收费”,到新浪的部分收使用费,部分收注册费,再到搜狐全部收注册费,以及雅虎的全免费,对邮箱收费的态度,折射出各家网站对未来盈利模式的不同见解。从这个意义上说,谁都没有错。
“免费不是互联网的原罪,只是原来的模式走不下去了。”原新浪网CEO王志东对记者说。
王志东所说的“原来的模式”,是指毫无限制地发展免费邮箱用户,然后用庞大的用户数作为和广告商讨价还价的筹码。照这个思路,只有邮箱注册用户数做到第一,才可能在竞争中胜出,这是典型的门户模式,对门户来说,数量为王。世界上从没有真正的“免费”,凡是免费都要付出代价,铺天盖地的广告就是免费邮箱的最大代价,免费邮箱和收费邮箱,只是收费的不同模式。
其实原来的模式还可以往下走,就像雅虎那样。但互联网环境的改变,手机收费方式的便捷,都促使网站加紧收费的步伐,但让门户下定决心收费的,还是那几乎触手可及的盈利目标。根据两大门户网站的财报,再跳一跳,就能摘到盈利的果实。不管盈利是否会刺激大洋彼岸的资本市场,至少这目标本身就够让人垂涎的了。
这最后的“一跳”,说不定就能用邮箱收费来实现。
事实上,搜狐、新浪收“挂号费”的意义倒不在于增加多少收入,关键它能节省不少的成本。据王志东介绍,电子邮件在服务器上的存储成本非常高,而很多用户在注册了信箱后,长期闲置不用,造成储存空间的浪费。免费邮箱的维护成本高得惊人,每G(约1000兆)大约需要20美元,而搜狐和新浪邮箱用户占据的空间则是数千万兆,“一个季度下来往往要花几百万元”。
另外,“规模效应”在电子邮箱领域是部分失效的。当电子邮件系统达到了一定量级之后,其平均成本反而比小量级的系统要高,因为大系统的管理成本会大大增加。“网站并不指望大量新增用户能摊薄成本,而只是期望以此增加广告价值。”王志东说。
有了海量的用户,网站就可根据资料对其进行细分,投放定向广告。但这种理论上的盈利模式没有得到中国网民的认可。“增设门槛的意义就在于,将成本降低到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内。”负责搜狐电子邮件业务的阙红宇说。
“在电子邮件业务上,我们要两条腿走路。”新浪负责电邮业务的蒋显斌说。一面用仅需注册费的“免费邮箱”去聚集人气,搜集用户信息,吸引广告,例如拿用户注册时的手机号码作为今后推行新业务的“钥匙”;一面用收费邮箱来增加收入。
据蒋显斌说,对于这两类用户,新浪使用的邮件系统是不同的,比如收费邮箱备份做得更完整,支持在线杀毒,速度更快。新浪既要用收费邮箱的收入支撑盈利目标,又不肯失去占网民总数近一半的“游离人群”(那种一旦收费,则立即转向其他免费邮箱,需要慢慢引导的用户),“两条腿走路”就成了一种现实的选择。
互联网评论家方兴东将两家网站的行为斥之为“短视”,只能带来短期盈利,因为电邮是网站流量的最大来源之一。控制住流量,也就控制住成本,但吸引更多用户的机会也就被“控制”住了。这是门户的尴尬。用王志东的话说,门户所要做的,就是“在广告费和用户付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