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本报联合交大铭泰软件有限公司举行了“PC安全普及日”的主题公益活动。交大铭泰《东方卫士》软件安全研究中心对活动现场回收的5000余份调查表归纳与整理,发现89%的人们对电脑安全问题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如何纠正这些错误认识,传播正确的电脑安全观念是改善和提高中国PC应用安全环境的关键。
误区1
电脑安全就是查杀电脑病毒
去年的“尼姆达”、“红色代码”,今年的“求职信”等病毒的发作给全球计算机系统造成巨大损失,令人们谈“毒”色变。但电脑病毒远非PC安全课题的全部,它更包括了软件漏洞、非法操作、文件误删除、系统物理故障等多方面的问题。现有的杀毒软件还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计算机安全的问题。而具有全新安全理念的《东方卫士》软件,在提供全面的PC安全解决方案上做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误区2
病毒制造者是电脑安全主因
病毒制造、传播者固然令人痛恨,但造成病毒危害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就是软件自身的各种漏洞不断被破坏和利用。去年给全球带来超过30亿美元损失的“红色代码”病毒,就是利用了微软ISS网络服务器软件的一个漏洞大肆进行攻击和破坏。我国著名的信息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指出,软件漏洞是一切信息安全问题的根源。即使没有病毒的攻击,它也可能给计算机的应用带来巨大的隐患和危险。
误区3
对待电脑病毒的关键是“杀”
对于电脑病毒,很多人都有一种深恶痛绝的感觉,恨不得把它们通通杀光。但实际上这种方式并不足取,因为杀毒软件很有可能良莠不分,把本来合法的软件也当做病毒一刀“喀嚓”了,这就很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和损毁。因此,对待电脑病毒应当是以“防”为主,软件专家提出的“重在防御”的反病毒理念,是国际上安全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是电脑安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的关键所在,将开创PC安全应用的新纪元。
误区4
文件被删除后就不可恢复
不少人以为被删除的文件从“回收站”彻底清空后就永远消失,从而放弃了因误删除数据和文件后重新恢复的努力。事实上,一些全新技术,如全息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运用,使得恢复被删除、损坏的数据成为可能。《东方卫士》就具备这种系统恢复和数据恢复的强大功能,它甚至能恢复、读取物理坏道已经达25%的硬盘上的数据。
误区5
杀毒软件的定位是“电脑医生”
目前绝大多数的杀毒软件都在扮演“事后诸葛亮”的角色,即电脑被病毒感染后杀毒软件才忙不迭地去发现、分析、治疗。这种被动防御的消极模式远远不能彻底解决计算机安全的问题。安全软件应该是立足于拒病毒于PC门之外的“健康专家”。
误区6
内部网上共享文件是安全的
其实,你在共享文件的同时就会有软件漏洞呈现在互联网的不速之客面前,公众以及您的对手将可以自由地访问您的那些文件,并很有可能被有恶意的人利用和攻击。因此共享文件应该设置密码,一旦不需要共享时立即关闭。
误区7
新病毒必须频繁升级杀毒软件
现在新病毒的出现可谓层出不穷,因此电脑上安装的杀毒软件由过去每年升级一次变成每月升级几次,甚至可能是天天升级。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就是花更多的钱和精力去和病毒“赛跑”,也使自己的硬盘和系统资源被越来越多地占用。电脑用户已经厌倦了这种枯燥乏味的重复劳动以及对新病毒无边的恐惧。这种无休止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升级大战,也意味着原有的杀毒软件技术理念已经走到了尽头。真正具有领先的反病毒技术的安全软件是无须频繁升级的,省钱、省力又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