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号称将用1.4亿元人民币开拓内地市场的华硕电脑,到年底并没有执行这个预算。实际上,自去年9月份以来,华硕的形象代言人刘璇就已不再与华硕续约,华硕相关品牌的推广计划只维持了不到10个月。
华硕是世界上最大的主板生产厂商,其自有品牌的主板在业内有“硬通货”的美誉,同时华硕也是DELL、HP、SONY等欧美大厂的重要代工伙伴,为后者生产笔记本、服务器甚至游戏机PS2。
自2000年年底起,华硕前任中国区总经理徐世明力主在中国内地延伸品牌。徐在2001年1月,聘请了奥运会女子体操冠军刘璇作为形象代言人,主推家用电脑。当时,华硕的内部计划是在一年内做到80万台。
虽然在PC上,华硕自称除CPU和显示器外,一切组件都可来自自己的工厂。但是,市场无情,华硕技术上的自信并未能阻挡其在PC上摔跟头。一年时间,华硕坦言PC出货量很小,不到20万台。不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利润,华硕电脑都没有达到预期。
华硕推进家用PC,最初采取了专卖店为主、办事处为辅的方式。为此,华硕去年在中国内地设立了300家左右的专卖店,并且统一售价。
华硕的算盘是以专卖店展示的方式树立品牌和高端形象,真正的大量出货则依靠各地的区域经销商。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华硕瞄准二次换机市场以及深入内地的做法,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华硕昆明的一个经销商,曾经在头2个月内没有卖出一台PC。这令华硕内地的行销高层人员感到异常头痛。
现在,在一些地方华硕开始以40万左右人民币的价格把一些专卖店卖给当地的经销商,以收缩家用电脑的战线。
主板的品牌并不能取代PC的品牌,主板的渠道也不同于PC的渠道。以短短三四年在中国内地做自有主板品牌行销的经历,华硕并未能将自身的企业文化很好地贯彻到各地的分公司及办事处。
在刚结束的北京高新技术周和科技博览会上,华硕大力参展,并且将自己的行销广告印在了门票上,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在华硕的展区,却可以看到其工作人员自娱自乐、松松垮垮地“上班”。即便市场策略和策划无误,如果执行不力一样无法达致理想的效果。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2002年5月24日,华硕电脑在深圳宣布,将在未来3年内投入3亿人民币,拓展内地的多媒体教育市场。报道称,“华硕计算机公司将与中国内地的‘中教软件公司’合作,为其提供硬件方面的支持,用1万台奔腾III计算机,装备深圳各校园的教学网络。”
这一消息也已在台湾股市公开披露。但华硕现任中国区总经理柯彬却声称并不知情。如果后者所说属实,可推测华硕在中国内地的行销大权,仍掌握于在台北办公的华硕中国区董事长、徐世明之兄徐世昌手中。
由于大环境不景气和家用电脑的推进不利,华硕今年的中国内地行销,除了以往的主板外,将以服务器、笔记本电脑、宽带通讯等商用产品为主。但是,商用市场并没有消费类产品这么高的品牌影响力,这意味着华硕在中国内地的品牌策略将一改以往的大刀阔斧,而要开始变得谨慎小心。
大大咧咧、牛气冲冲的徐世明,与华硕相对保守的中国内地策略,可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碰撞。黯然离开中国内地的徐,甚至顾不上与其继任者交代经验,就回到台北等候总部的另一任命。
有内部人士猜测,自1997年来一手开创中国内地业务的徐,突然离职的原因,很可能是内部争斗导致。
华硕在北京的一位行销官员认为,暂时偏向商用的原因在于,目前家用PC砍价
太过激烈,可能会陷入类似彩电那样的价格大战,目前的市场不够健全也不够规范,因此尽管苏州工厂已经完全具备生产能力,但华硕仍然不具备很好的切入时机。
华硕电脑5月23日召开的董事会上,董事长施崇棠肯定了苏州工厂的接单能力,并表示其产品良品率受到上游日本厂商的表扬。但是,华硕苏州工厂主要侧重OEM和ODM生产,华硕自有品牌的笔记本电脑和7月份将在中国内地推出的服务器、POCKETPC等,目前都出自台湾。
1997年就来到中国内地的华硕电脑,有着良好的生产根基。其苏州工厂生产基地现在占地120万平方米,最终会达到25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其二期扩建工程正在进行,三期也在规划中。苏州的主板月产能已经达到60万片(占华硕主板总产能的30%以上,且比例仍在不断扩大),而整机产能在2003年将达到3000万台(占华硕整机总产能的60%以上)。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华硕在中国内地的销售额,只占其销售总额的5%-8%。
但华硕并不打算放弃后者。董事长施崇棠依旧表示,中国内地是最有机会建立自有品牌的市场。
日前,在北京富华大厦,华硕又开始运作一家名为华瞻的公司。这家公司的业务将以自有品牌的宽带通讯产品的销售为主,可见华硕未来的志向。但业界关心,不知家用电脑上的教训会给华硕在更高端的3C产品行销方面带来什么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