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移动PC在2001年诞生开始,大量的报道对移动PC(又名便携机)的技术问题提出了质疑。但这些尖锐的文字似乎并没有影响其在市场的行销,五一热销档期一些地区更传出了当地移动PC断货的消息。
另类PC欲搅局
“移动PC的点子来自于联想。”联想主管消费品市场的副总裁刘军告诉记者。在2000年,联想向其代工合作伙伴精英提出了要做移动PC的想法,他们的初衷是希望做一些能让大众消费能力接受的普及性产品。但由于对产品的质量和市场接受能力没有把握,最终联想放弃了这一产品。
然而精英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的将其研究成果向其他PC厂商推广。于是从2001年到2002年,我们看到一些二线厂商和新近介入IT行业的厂商纷纷跳了进来,在精英的带领下,把移动PC诞生的意义上升到了技术革命的高度。
然而,我们看到的另一个事实却是尽管一些国内的二线厂商干劲十足,但DELL、HP、IBM等国际大厂家没有一家来凑这一场热闹;除了精英之外,没有第二家为人代工的台湾厂商倡导生产这一产品;联想总裁杨元庆则称,联想决不做这一产品;一直把自己标榜为PC先锋的英特尔反复强调,什么机器就要用什么芯片,这绝对不是一场技术的革命。
移动PC的中国逻辑
然而“存在就是一种道理”。尽管骂声不断,但移动PC在中国市场真的卖了出去,五一更蹦出了卖断货的传闻,这着实让一些国际企业不能理解。
所有国际企业进军内地市场无一例外的是冲着中国市场的博大而来,根据中心城市消费辐射的原理,各个企业都将进攻的重点放到了以北京、广州、上海为核心的所谓一级城市。对于非核心城市的市县级市场,由于对这些市场的消费能力没有信心,往往采取的是消极作战的态度,希望通过中心城市的影响去传播,并没有特别的关注。
随着IT技术在中国的普及,这些市场的基本建设需求逐渐凸现出来。那些积极投身移动PC行业的二线厂家正是看到了这个机会。在五一期间,记者在一些内地城市发现,移动PC在内地一些城市非常受到关注,主要原因在于“这种笔记本价格便宜”。
未竟之局
但这条“取巧”的路到底还能走多远呢?日前有传闻称,今年英特尔笔记本P4芯片等将会大幅度降价,这必将引发笔记本价格的下调。我们在市场上可以看到的迹象包括,索尼、联想、方正都在全面的,大幅度的下调笔记本电脑的价格。平均降幅在10%左右,最高降价1万多元。笔记本的生产也正在更加注重向低端发展,万元以下笔记本将会大量增加。
另一方面,台式机也逐渐趋向于小型化,环保和多功能方向发展。不久前,惠普公司还推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奔腾四电脑,宽9·5厘米,高25厘米,长28厘米,这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小的奔腾四电脑。
一种来自竞争对手的说法认为,这一产品线本身的市场寿命就短,厂家并没有打算长干。针对这一说法,一些商家表示,二三级市场对品牌的认知还没有形成,在这个演进过程中,我们已经通过移动PC,让消费者记住了我们的名字。”
由此看来,移动PC引发的这场纷争不是技术之争,而是市场之争。(本报记者卢轶男)
正--成功解决散热问题
精英宣称,“移动PC和笔记本电脑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电源和CPU。笔记本电脑可以直接使用机内电源,而移动PC则只使用外接式电源。笔记本电脑一般使用专用的移动CPU,虽然移动PC用的是普通台式CPU,但精英已经成功解决了散热的问题。”“宏碁、华硕等(主要的PC代工厂家)不愿他们跟进,是因为我们有利益冲突。”
精英总代理讯怡马坚认为,移动PC既不是要革台式机的命,也不是要革笔记本的命,因为移动PC有着自己的生存空间。他表示:“事实上,许多用户迫切需要一种价格跟台式机差不多,同时又具有移动便携性的电脑,这就是移动PC诞生和存在的理由。”其实这一点包括对移动PC颇为不屑的外资厂商也都赞同。
清华同方商用机事业部副总经理马江伟先生表示,移动PC没有过多的蚕食台式机和笔记本市场的份额,而是拓展出一个全新的市场。
反--集成质量值得怀疑
“如果移动PC的散热问题真的如此容易解决的话,我们还需要研究生产不同功用的CPU吗?”英特尔的回应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DELL一位资深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减少了电池这一热量产生的重要来源并不等于提高了CPU的散热能力。”众所周知,如果机器过热,有可能发生死机、文件丢失等情况。“更大的问题是,这个机器最初的产品性能只有赛扬700的水平,但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它的产品线已经包含了最高性能的P4机型,集成质量值得怀疑。”
如果遗留下质量问题,虽然因为价格便宜受到部分消费者的青睐,造成临时的热销假象,但今后的维修问题却是一个无底洞,这可就不是一项赚钱的买卖了。”IBM的态度显得语重心长。
IBM中国市场部总经理江秀梅女士认为,移动PC仅仅算是一种折中的解决方案,是过渡型产品,不会对笔记本电脑市场产生大的影响。
至今为止,移动PC并没有得到国际厂商的认可,但它为什么会在中国市场受到如此的青睐呢?我们不得不为中国市场的“中国特色”深深感慨。
移动PC市场有待规范
虽然移动PC市场火爆异常,大小品牌琳琅满目,但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透过浮华的表面,看到隐藏在其中的许多不合协的音符。
【产品良莠不齐】
如果将市面上的移动PC摆到一起来,就不难发现一个事实:所有的移动PC都像是孪生的,全都长得一个样子。其实目前国内市面上所见到的所有移动PC都是通过台湾精英收购的致胜工厂待工的。
据清华同方商用机事业部副总经理马江伟透露,由于移动PC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市场,致使一大批良莠不齐的厂商参与了进来,因此目前市场上多数的移动PC存在很多问题。虽然大家都是从精英拿的货,但这些机器中是不含CPU、内存条和硬盘的,各厂商可通过自己的渠道进行配置,这也就造成了移动PC长得一个样,但价格却各自不同。
一些小厂商为了保持产品的价格优势,不惜在产品质量上做手脚,如CPU、内存条、硬盘等可配置部件使用水货,产品在很多质检标准上不达标,如电磁兼容、长城认证安规等,其结果是对消费者造成最直接的伤害。
除了在配件上做手脚外,大多数厂商提供给用户的也多是不装系统的裸机,这不仅给盗版的滋生提供了环境,更重要的是把软硬件的配合问题转嫁给了用户。
马江伟告诉记者,同方为解决移动PC软硬件的配合问题花了大量的精力,包括与英特尔和微软的合作,因此,同方移动PC是市面上唯一一家全部配备了WINDOWS XP的机器,马江伟表示。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大厂商的介入,移动PC的品质和服务会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
【移动PC的两难局面】
除了产品本身的问题外,其实移动PC还面临着其它更多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市场接受程度还远没有成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传统的PC阵营已经分化成了台式机与笔记本电脑两列,市场定位泾渭分明,人们已经接受了二分天下的市场定势。要改变这种现状并不容易。消费者对于移动PC的接受还有一个过程。“移动PC”要做到与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三分天下,移动PC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其次是移动PC的价格,按说这是移动PC最大的优势,但其实也是最大的弱势所在。移动PC的价位与消费群体有错位。据一份对京、沪、穗三大城市的调研结果显示:38%的17岁至35岁之间的消费者希望拥有一台“动静两相宜”的电脑。同样来自清华大学的一个调查表明,超过30%的学生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媒体想用这个数字来表示移动PC可观的前景。
然而问题是,用户需要的移动PC与厂商所能够提供的移动PC并不完全一致。对于标价5000多元的移动PC,其配置并不能令大多数用户满意。很明显,相对于5000多元的PC,其性能要低许多。而一旦把配置提上来,价格往往又超出万元———这与中低档笔记本电脑并无多大的差别了。这就实际造成了移动PC的两难,要价格就没有性能优势,要性能也就要丧失价格优势,最后是两头不到岸。
【降价的压力】
最后,移动PC还要面对来自笔记本和台式机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笔记本电脑价格不断下调,台式机性能又在不断的提升,这些改变直接冲击移动PC的市场前景。据悉,为了正面迎合台式CPU在笔记本电脑中使用的趋势,英特尔五月底将大举降低奔腾4的价格,降价后与台式奔4差距仅剩50—90美元,手笔之大,令人惊讶。与此同时,无论是国外的IBM、HP、COMPAQ,还是国内联想、方正都在全面大幅下调笔记本电脑的价格。
毫无疑问,笔记本电脑的降价行动和台式机的小型化使得移动PC价格优势和性能优势受到严重威胁,为移动PC的前途增加许多变数。本报记者孟旭东
PC“骡子”要上路
-一家之言
有人说:移动PC“非驴非马”,是个“四不像”,本文作者则认为只要具备技术优势和产品特点,消费者并不会在乎这产品叫什么,而是关心它最终能为你带来什么,移动PC也是如此。
今年春天一到,笔记本电脑先打了一轮价格争夺战。刚刚有些平静,又出了一个怪物产品:移动台式PC,或者有人把它叫做笔记本台式电脑。
这是什么?怎么这么怪。听起来像“骡子”。骡子因为非驴非马,长期以来,难以有个好名声。
然而,骡子的确是个好东西。它把车拉得很好。移动台式PC,也让很多人迷惑了半天:说它是笔记本电脑吧,它没有电池,也比笔记本电脑重,便携性差;说它是台式电脑吧,它的显示器和主机联在一起,可以自由折叠,甚至携带。
然而,它最终还是被一些“理性商家”、一些“理性消费者”视为“骡子”了,一个难以对号入座的计算机骡子。都在怀疑它,有市场吗?
和谁在抢市场
方正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们也不知道这个产品有没有市场,消费者和商家都在观望。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如果它去抢台式PC的700万台市场,似乎也没有必要;如果去抢笔记本电脑不足100万台的空间,更是可惜。担心成熟的市场被抢断,是商家担心的根本。
然而,消费者为什么担心呢?消费者被留下的印象是:这是个四不像产品。他们不会把钱花到一个四不像的产品上。但是他们恰恰忘掉了,他们买产品是为了什么?
如果你很清楚,你是为了拉车去买一头牲口,你就会很明白,去买骡子;如果你很清楚,你购买PC是为了使用,那么,你真的应该体验一下这种四不像的移动台式PC产品。它是什么不重要,高性能、低价格、具备台式和便携两种机型的优点,为什么不选择?
我们的市场,的确还处在概念消费阶段,还没有成熟到需求消费阶段。反过来,台式PC市场,如果能够部分地被移动台式PC替代,未必不是件好事。这种产品介于台式和笔记本之间,是一个中间的选择,它的利润空间也是一个中间的阶段。为什么它不能够吸引更多人消费PC呢?
对于概念消费市场,这种骡子应该被堂堂正正地给一个身份,堂堂正正地面对它的消费者。
问题是虽然目前很多PC供应商都有了相应的产品,但是,大家似乎都没有把它当做主流来推广,怕冲淡了笔记本这个今年市场红星。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多余的。
福日东升公司就是靠6000元左右的移动PC让这个业界知道多了个福建的企业来耕耘这个PC市场。我坚信,消费者最后会选择性价比最好的产品,不会再为是台式PC还是笔记本PC而大伤脑筋。因为中国人这么精明,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在我们这个高速发展、还不算太富裕的国度里,也许移动台式PC是最适合的产品。
往往大家习惯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其实,遛遛本身标准倾向于马,马精神呀,能奔跑,形象好,自然马厉害;如果拉出来“拉一趟重物”试试,也许胜利的就是骡子,骡子有劲儿啊。
将台式机替代到底
去年底,福日进入笔记本电脑市场时就带着这样一个基本判断:笔记本电脑市场的突破点不在传统的笔记本用户,而在于争取数量庞大台式机的用户。显然,仍旧沿用过去做笔记本的思路肯定是不行的,必须推出能够真正在价格和功能上替代台式机的产品,这样才能真正“撬动”整个市场。
由于移动PC从推出的开始,就将替代台式机作为其主要的市场目标,因此,该产品的市场空间是非常巨大的。据计算机世界资讯的调查报告显示,去年国内台式机的销售总量达到965万台,可以设想一下,移动PC即使只替代了其中的10%,其市场空间也将是100万台,将比整个传统笔记本的所有销售量还要大。
现在,无论从终端用户层面、渠道经销商层面、还是行业用户层面,大家都普遍关注着移动PC,这无疑将使得移动PC的市场培育过程变得更快。文/蔡云锦
概念:移动PC是什么?
目前看来,“移动PC”家族已经是颇成气候:除了福日的“移动PC”系列,精英发布了万元P4“便携式台式机”;方正嘴上虽然没说,但卓越V系列也脱不了“移动PC”的干系;同方则将推出以WinXP+P4为卖点的超翔系列……细心观察现在市场上形形色色自称为“移动PC”的产品和媒体上关于“移动PC”的各种谈论、说法乃至论战,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许多场合和许多人的看法中,对于到底什么样的产品是“移动PC”还没有弄明白,难怪每每论战双方会发生“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
一些用户简单地认为,“移动PC”就是超低价位的笔记本电脑,有好事者甚至细致地规定其价位应该在5000—7000元之间;也有人则认为,既然是“移动PC”嘛,那就应该是采用了台式机的CPU等台式机配件的笔记本电脑;也有人认为,“移动PC”与笔记本电脑的唯一区别,就是看其是否配备有电池……莫衷一是。
那么“移动PC”如何才是真正能替代台式机的呢?答案从两个方面来找:性能和价格。
“移动PC”要想替代台式机,性能上首先要有替代之处。“移动PC”与笔记本相同的移动性是其性能上巨大的优越之处,但还需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计算处理能力要赶得上台式机的水平。因此,既然是在处理能力上要赶上台式机,那么在性能配置方面,移动PC就不是“低配置”的代名词。
另外,“移动PC”要想替代台式机,价格上也必须对用户有吸引力,而笔记本之所以无法普及,核心就是价格问题。具体说来,当移动PC的价格和同等性能配置的台式机(含液晶显示器)相比,其价格是后者的1·2倍以内时问题就解决了,因为有关经济学理论认为,产品价格上下浮动在20%以内的话,消费者对于其价格变化是不敏感的。
目前说来,我们大体上可以这样来定义“移动PC”:“移动PC”是对目前出现的外形与笔记本电脑相似,内部采用了部分台式机配件的新型电脑产品的通称,这类产品既具有笔记本电脑轻薄、可移动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台式机性能突出、价格便宜的特点,可以看做是二者各取一部分的组合产物。
记者观察
从精英去年底擎起“移动PC”大旗开始,笔者就开始质疑精英此举背后的动机。半年过去了,不出笔者所料,精英真实的目的的确放到了移动PC的代工上。
在精英收购到为苹果电脑iBook代工的台湾致胜后,精英就开始了扩张的步伐,是自己做品牌,还是像主机板哪样以代工为主呢?很明显,精英选择了后者。而“移动PC”的概念也让精英颇费了一番心思,其实这并非是一个全新的东西,而是曾在国内推广过的“一体机”的变体,这是精英取的一个巧。
还要特别提出的一个基调是,2002年的PC市场可以用毫无热点来形容。而移动PC伴随媒体的大肆炒作,在国内的前景似乎光明了起来。而这正是精英的期望,于是乎来者不拒,一夜之间,市场上的移动PC和宣称要做移动PC的厂商越来越多,除了国外厂商和联想外,国内的厂商几乎都跳了进来,精英的目的也达到了。无论移动PC未来是否会成功,现在最大的赢家无疑非精英莫属。(孟旭东)
移动PC热起来的理由
对于没有热点的2002年来说,大大小小数十厂商的加入把移动PC打造成了一支“救世”的奇兵,谁都希望能从这个新兴的市场中获利……
移动PC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能成为市场的新宠,其实有一个最根本的理由:市场定位的成功。原来PC市场由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两大阵营分而治之,其市场相差较大,相互重叠的部分较小。移动PC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部分市场的空缺,既有台式机极优的性价比,又兼顾了笔记本的移动性。
在完成了市场定位后,移动PC作为兴起的第三阵营也因此有了自己的优势。其一便是类似于台式机的价格优势。移动PC虽然外形选择了便携式,但内在的配置却更像是台式机,在将电源外置后,解决了笔记本对散热性要求高的问题,减少了电脑设计中的复杂程度,成本大幅下降,加上使用台式机的内存和处理器,移动PC在价格上与台式机相差并不大。
移动PC的第二个优势是相对性能。随着方正、清华同方、TCL、实达等国内主流PC厂商的介入,移动PC真正由边缘性产品向主流系列升级,这些厂商带来的相关产品、技术、资金、人力以及销售渠道及服务模式,都使移动PC的发展逐渐完善。移动PC的出现适应了台式机逐步向着小型化和可移动化方向发展的潮流,同时也为PC市场的成长开辟了新的空间。
由于移动PC独特的市场定位,其触角必然会延伸到台式机和笔记本的阵营,于是,伴随移动PC成长的是不绝于耳的争论。移动PC到底要革谁的命呢?台式机?还是笔记本呢?
无可否认,移动PC的出现的确会从台式机和笔记本市场抢走一部分客户,但这却绝对都是少数。从方正公司市场部提供的销售数据来看,以三类用户为主:一是家庭中已有台式电脑,移动PC是作为移动的第二选择;二是学生用户,由于学校宿舍空间狭窄,学生的支付能力有限;三是行业用户,如银行、证券等,一方面有办公面积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有提升档次的需求。 文/孟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