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一名南非手机使用者2002年5月9日在记者会中展示他的手机,他开发出在手机屏幕背景印上照片,姓名以及电话号码的技术,但不干扰手机原有的功能,以防止手机遭窃。
根据英国一家独立的网际网络交易商Mloop表示,每年有数千万的新手机在次级市场流通,原因是电话制造业者无法准确地预测出消费者的需求。
单是在2001年,就有约30%的手机未能依照正式的定价售出,因为它们不是太贵就是功能太简单,否则就是声音太难听,或外表设计、颜色不讨人喜欢。
Mloop的市场研究指出,由于对全球手机市场及对某些特殊机型的需求预测错误,使得2001年有将近8,000万支手机的库存失衡,总值约达80亿美元。
包括占了库存量中最大部份的沃达丰(Vodafone)及NTTDoCoMo<9437>等全球电信业者,每周因库存成本及价格损耗而损失8,000万美元之多。
在8,000万支库存手机中,有三分之二售价遭大打折扣,其中大部份是被电信业者用在新用户门号促销活动中,当做低价或免费的配套赠品。剩下的则被贸易商收购,试图销往全球次级市场。
然而,如果业者为了控制库存风险,而减少机型及数量,将无法满足消费者对特定手机的需求,就可能失去客户。
**以弹性创意因应库存风险**
Mloop的执行长罗斯表示,手机库存是电信业者第二大开支,仅次于建构无线网络基础设施。
随着手机市场的日新月异,有更多可以玩游戏、储存音乐的产品面市,罗斯相信手机制造商及电信业者在预测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准确度上,仍会有段艰难的道路要走。
罗斯称,只有较小的手机制造商,例如中国的制造商和英国的Sendo,才有办法以创意式的方式将这种风险减至最低。他们制造出标准化的电话模块后,在最后阶段才附予手机特定的颜色或机壳。
而诺基亚(Nokia)、爱立信(易利信,Ericsson)、摩托罗拉(Motorola)等手机大厂,并没有根据需求量身订制手机的刺激诱因,也因而失去某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