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L首页产品报价论坛软件下载问答堂>>中关村在线手机版更多

热点推荐

苹果:套子里的宿命

eNet硅谷动力 02年05月10日 【转载】 作者:

 

--------------------------------------------------------------------------------
 
    在全球计算机行业,苹果和PC无疑是针锋相对的两大流派,苹果作为特立独行的神秘军团,在引导世界个人电脑革命之后,苹果逐渐走向了衰败的边缘,在商业利益和艺术创意之间,苹果选择了后者,对完美艺术的执着和市场理念的迷失使苹果机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冲击的支离破碎,相应在美国的市场份额由八十年代的接近30%滑落至现在
的不足5%。在寻找原因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苹果究竟缺失了什么?

  苹果在电脑行业堪称鼻祖,是苹果第一个发明了鼠标,并将计算机由二进制过渡到了图形界面,也是苹果开发出了现在流行的FireWire火线技术,可以说苹果的技术发明数不胜数,就连微软的比尔·盖茨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也就算乔布斯第二,然而,苹果并没有构筑起象IBM和微软那样的商业帝国,在现今的全球IT行业中,苹果也只能算是一颗曾经璀璨的明星

  也许正如硅谷以为资深评论家说的那样,“苹果就象意大利,充满着创造力,但也充满着混乱。”25年来的文化积累已经将苹果推向了追求艺术感觉的不归路。从创立到现在,苹果还没有真正的融入商业大潮,甚至没有进入商业化轨道。即使苹果最近频频动作,imac的亮相轰动全世界,但这依然无法摸去苹果典型的艺术文化氛围的烙印,躺在艺术家的天堂中,在享受因此而带来的惬意的同时,苹果为自己埋下了动荡的种子。如何在塑造艺术的同时带来超额的利润,成为苹果难以逾越的鸿沟。也注定了苹果在“套子”里艰难生存的宿命。

  辉煌的过去,惨痛的教训,imac能否成为第二个“苹果二型”?

  谁也没有想到在修车库中诞生的苹果能引爆个人电脑行业的革命,创业仅5年的苹果便杀入了全美500强,83年苹果电脑的销售额达到了10亿美元。当时,里根总统激动的呼吁,这是全美国创业的典范和楷模,但遗憾的是,苹果没有抓住市场的商机,在IBM和DEC等兼容PC机的强势冲击下,苹果机的市场被逐步稀释,而苹果公司也在行业大潮被冲的东倒西歪。

  苹果的成功得宜于苹果二型在电脑市场的成功,苹果也因此名声鹊起,并一举夺得美国个人电脑市场的领跑者的角色。在当时苹果机几乎风靡全球。

  然而,好景不长,苹果二型的成功并没有支撑起苹果的梦想,而苹果三代的几乎流产也再次削弱了苹果机抗衡兼容式PC的竞争力,苹果越发变成市场的专利者,忽视消费者的需求,脱离市场追求技术的完美性,苹果开始迈向极端的深渊。

  当时苹果总裁乔布斯正执掌大权,面对日益缩减的市场份额,乔布斯率领着自己的“海盗军团”加紧研发,卖金塔的推出寄托了乔布斯重新夺回个人电脑市场的初衷,然而,苹果没有得愿以偿,技术上的曲高和寡和不兼容其他PC的孤军奋战,将苹果带入了沉沦阶段。直至2002年苹果全新机型imac的出现。

  MacWorld盛会的确带来了全新的设计理念。正象乔布斯本人所形容的那样,imac就象荡漾在空气中的向日葵,醉心的外观设计,可以活动的金属支架,imac有无法抵挡的魅力。在苹果迷的眼中,imac更象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imac能给苹果带来丰厚的利润吗?在现如今的IT行业,计算机的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IT服务成为新兴潜在的市场的同时,苹果煞费苦心展示全新苹果电脑的同时,难免会产生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即使imac的推出立即带来了巨大的销量,高高在上的价格和设计不菲的成本,这都将是苹果获取利润的障碍。

  苹果作为和PC分庭抗礼的勇士,在PC价格一落千丈,硬件性能一日千里的时代,完全依赖苹果自身设计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在wintel联盟的即定事实下,苹果如何应对来自于PC的低价格挑战。何况这些是消费者由PC转向苹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高姿态介入的imac,摆脱价格战的威胁。拉揽PC用户选择苹果电脑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因为大众消费者可不是对艺术痴迷发狂,以至于对价格高低不屑一顾的艺术家。他们所需要只是一台价格低廉的电脑。而不是有着梦幻般色彩的imac。但这由将触及苹果作为一个商业组织的利润宿求。除非苹果满足于生存在教育和艺术创作领域的现状。

  艺术家、狂热的疯子?苹果文化的另类质疑

  或许只有艺术家的眼光才能读懂苹果的企业文化。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来说,完美主义和狂热的梦想更象一个疯子。

  也许在苹果用户的小圈子里,苹果根本就没有输过。与商业规则的背道而驰和对技术的精雕细琢向来是苹果宣扬的资本,即使苹果在电脑行业没有获取任何利润甚至于亏损的前提下,在寻找设计灵感,攀登技术高峰时,苹果宁愿牺牲利润。因为苹果的理念就是创新。而“Think different”--不同凡“想”,又成为了苹果企业文化的核心,成为了苹果的处世精神,它告诉人们这个品牌更关注带给人们的感受和激情,而不是价钱、外型和速度。

  苹果公司的文化很大程度上与乔布斯的嬉皮士精神一脉相承,性格放荡不羁,不合主流的怪才,叛逆传统的勇士,制造麻烦的“一小撮”,方凿圆枘,特立独行,在乔布斯的影响下,苹果留下了难以愈合的文化创伤。

  在这样的文化理念推动下,造成了苹果在市场与技术上的严重脱节,技术与市场人员格格不入的现象变的日趋尖锐。对技术的完美追求不可避免的导致新产品过度倾向设计,而忽视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在电脑芯片的设计上,当Intel以飞猛速度冲击3G的时候,Powerpc G4还刚刚突破1G赫兹。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顾此失彼,精力和资金毕竟是有限的。摩托罗拉作为PowerPC G4芯片的设计者,在公布其技术、主频为1 GHz的PowerPC G4芯片时,甚至没有提及到苹果或Macintosh平台。可见其和苹果之间的微妙而松散的联盟关系。

  2000年,苹果公司推出Cube系列电脑,造型雅致,外观亮丽,有设计师生动地形容:“美丽温柔而且蕴含无尽力量,就像情人的眼波”。但这款苹果电脑在性能上只能充当花瓶的角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再含情的眼波也没能迷倒大众”。这是苹果文化酿造“苦果”的最好诠释。

  苹果的每一项工作,都暗含了试图改变PC冰冷与枯燥形象的渴望。为了满足自己在艺术化设计方面的与众不同,苹果的设计师宁愿花费了18个月去为新款iMac增加两种新颜色:一种是深蓝色的背景上点缀着浅蓝色的圆点花纹,被苹果称为“蓝色达尔马提亚狗”;另外一种是由多种颜色扎染出来的图案,被苹果称为“权力归于和平与爱情”。

  另外苹果企业文化相应的影响了苹果产品的市场策略,厌恶PC世俗的东西堵塞了同行业伙伴合作的通路,对艺术设计的乐此不彼造成苹果在市场上画地为牢。在既有的教育和图形市场上坐吃山空,对苹果的前景规划缺乏长远眼光。

  套子里的苹果“宿命”

  苹果在IT行业绝对算是老前辈,当苹果横空出世时,IBM、SUN等与之不可同日而语,微软、戴尔、康柏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是数十年后,看看当年曾经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同行们,几乎都是赚的盘满钵满、功成名就。而苹果却一直苦苦徘徊于个人电脑市场这块如今的鸡肋上。随着市场的变化,苹果没有调整自己的步伐,当众多竞争对手年销售额上百亿的同时,苹果还在电脑行业挣着蝇头小利。

  虽然苹果开发了自己的多种操作系统平台和成千上万的应用程序,然而始终没有摆脱个人电脑的阴影。即使苹果在该领域拥有多项创新。但在PC在家用、商用、服务器等诸多领域大局已定的局势下,苹果似乎回天乏术。

  在IT行业需求不断转移的同时,靠买硬件来博取利润显然已经不合适宜,尽管苹果拥有最忠诚的用户群体,拓展业务领域,开拓新的市场是企业必须时刻考虑的。在基于wintel架购的多个应用领域遍地开花的同时,苹果却蛰伏起来,在苹果机的设计上津津乐道。这颇有些自恋的倾向。

  PC同苹果能沟通吗?

  PC与苹果多少年来水火不容,是IT行业典型的对垒阵营,虽然其间的竞争并没有PC本行业那么白热化。PC机与Mac机使用的是不同的操作系统,不同的操作系统导致PC机与Mac机之间有一道隔阂,PC机上的应用程序不能拿到Mac机上使用,Mac机中存储的文件也很难在PC机中打开。如何建立一座沟通PC与Mac机的桥梁,这对于苹果公司来说,或许从来就没有考虑过。

  在全球电脑市场中,苹果电脑的数量与PC机不能相提并论,Mac机永远是被看作独立于行业市场之外的另类东西,人们大多关注的是PC,而不是Mac。如果苹果能同PC在软件和硬件上有所交流,特别是在文件的共享、互访、打开等有所突破的话,这势必会增大苹果电脑在潜在用户的吸引力,但可惜的是,苹果在该方面一直保持沉默。这使大部分用户产生了PC与苹果是完全绝缘的的误解。而苹果也只能在自己设的套子里享受“另类生存”的味道。

看完本文后的感觉:

文章评论
笔记本,台式机 拨打800-858-2339,为您量身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