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两年前,好像在英国那边爆出了个轰动一时的科技新闻,说是一机构的研究表明,用自来水管子传输互联网内容是可行的。这则新闻的“续集”是什么?不知道,基本是没了下文吧。不过,当时我对它还是挺感兴趣的,并曾对几个搞互联网的朋友戏言:“这玩艺儿要搞成了,对你们有好处啊。你想,在用户家里安个特殊水表,按照数据流量计费收钱,这不就解决了互联网的盈利难题了吗?”
说是一个笑话,实际上背后是互联网业(主要是做内容的ICP)的一个隐痛:收费难。这么多年过来,让新浪等国内ICP极为苦恼的是,好不容易通过免费内容吸引过来的人气,一说收费就吓走一大片。内容还不足以黏住用户或许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人家用户都是通过不同的ISP(接入服务商)连到你ICP的网站上的,一听你要收钱人家四散而逃,你上哪儿“逮”去?ISP也没义务替你把门收票啊。问题的症结,就在于ICP和ISP之间没有商业上的“共谋”,各干各的。
有人说了,不见得吧?美国那边有个AOL,中国有个263,都是既做ISP又做ICP,完全可以坐地收钱啊。这话对,也不对。首先,人那边不像咱中国规定只能由具备电信运营资格的企业做ISP,所以不是人人都能两者都做的。再者,做ICP和做ISP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形象地说,一个做汽水的公司和做自来水的公司,业务模式是两码事。这也就是AOL也好263也罢,多年来最大的利润来源主要是ISP接入的原因。道理很简单,一个拥有完善管线系统的自来水公司,不一定能做出最好的汽水。
终于有一天,做“汽水”的新浪和做“自来水”的263都想明白了。新浪把自己的业务拆分为免费资讯、收费资讯、企业服务三块,其中收费这块它准备绑着国内一个比较强的ISP来做。而263呢,心想与其花大力气去做自己不擅长的ICP内容,还不如集中精力做ISP和IDC等主营业务。于是,在近日一个很隆重的场合下,“汽水公司”新浪和“自来水公司”263走到了一起,签约结成了一个商业“共谋”,由昔日在ICP上的竞争对手变成了亲密的合作伙伴。互联网业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这样让人关注的消息了,那天签约会后提问和要求专访的记者特别多。这一举动,无疑成为一段时间来最受关注的互联网新闻事件。
两者的合作其实很简单,本质就是“自来水管子里卖汽水”,然后两家公司分账。用户通过263的95963拨号上网,如果把用户名和密码都设为sina,就可登录新浪热线sol.sina.com.cn(新浪的收费资讯网站),在享受新浪的资讯服务的同时按照使用时长缴纳相应费用,费用体现在哪里呢?在用户每月的电话费单子上,那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计费系统来实现的,正像文首所说的“特殊水表”。这个“特殊水表”的工作原理是,当你上了新浪热线,它就开始为计费,因为这时起你的管子里流淌的是新浪牌“汽水”;当你离开新浪热线去了别的网站,它就停止计费,因为这时起你的管子里流的是263牌“自来水”,这里的“自来水”其实就是263提供给你的普通接入服务,你爱去哪个网站就去哪个网站。不过请注意,以上两个过程中还有一个“普通水表”在运转,那里计算着的是人家263作为ISP应该收的网费。
真是不可思议。两年前那个“自来水传输互联网内容”的发明没搞出什么结果,今天却居然有了这个科学创意的实践者,大概古往今来,技术与经济上每一个进步,其起源都是一些奇思妙想吧。不过现在,我倒真的希望它最终能搞成功,因为我想既然自来水能传互联网内容,那电话、有线电视、视频点播不就都能传了吗?想想看,那时候自来水公司来一张单子,咱就把好几项费都给交了,多省事啊?
这是题外话了。本文的主要意图是说,对中国互联网业来讲,给收费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实并不难,除了做好产品与服务,重要的寻找一个可靠的收费管道,比如ISP,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文章首发在《青年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