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LCD)价格的连续上扬,再度给显示器市场蒙上一层繁荣的假象。
今年以来,液晶显示屏价格一路看涨。最近两周内,15寸产品上涨了200多元,给笔记本电脑、手持设备、移动PC等相关产品带来升价压力。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电脑市场需求大幅升温的信号,而是进口原材料涨价所致。据了解,由于欧美规定传统CRT(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将来需要回收,使厂家和市场对液晶的需求迅速攀升,导致液晶关键部件供货紧张
。
而市场迹象显示,一些经销商正在推波助澜,借机炒作。广州一位销售商向记者承认,他已经囤积了上万片液晶显示器,等待市场更高价时抛出。
同样虚幻的“液晶风暴”去年也曾猛刮过一轮,只不过那一次是争相降价。在去年的PC市场大战中,联想率先出手“豪赌液晶”,签下18亿元的空前大订单,国内厂商于是纷纷跟进。当时,一款普通15寸液晶显示器的价格在七、八千元左右竟跌至3999元,迅速拉近与CRT显示器的价差。但到头来,PC厂商争打液晶牌并没有捞到多少实惠,先是联想退掉了部分订单,年终盘点时,液晶的出货量仍然令人大失所望。
液晶的火爆,却引得众多厂商精神亢奋。仅在去年底,做家电的康佳、TCL、格力,做IT的七喜电脑,做渠道的神州数码等,纷纷杀入显示器行业。一时间,显示器成为IT业的“淘金”场所。
品牌林立却难成正果, 显示器行业真的是满地黄金吗?
显示器的核心部件是显象管和液晶面板。然而,全球的液晶面板制造控制在三星、LG—Philips、日立等国际巨头手中,国内很多厂商生产液晶显示器只不过是买来面板完成装配工艺而已。
表面上看,生产液晶显示器的门槛并不高,而据了解,建一个CRT显示器厂也只是投资百万即可。飞利浦一位人士称,正是这种情况导致显示器行业品牌林立,还不断吸引更多的新厂家挤进来搏一搏。
但小厂林立、品牌众多的情况并没有改变市场格局。据赛迪资讯发布的数据,2001年整个显示器市场自有品牌销量为498万台,第一阵营仍然是国外品牌的天下,三星、飞利浦、LG就占据了56·7%的市场份额,其中三星仍然以28·7%的占有率占据榜首。
三星等厂商的法宝在于拥有技术、规模和品牌的优势。据悉,三星显示器在全球有3个研究基地,7个生产基地,7%的收入投入产品开发,去年的产量高达6000万台,在39个国家和地区取得市场占有率第一。据透露,三星显示器2002年将会推出17种CRT产品和26种液晶产品,这种规模使许多厂商望尘莫及。
事实上,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国内品牌已经陷入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在这个意义上,显示器行业已经愈发显现出与彩电、DVD等行业的相似之处。有所不同的是,国产显示器品牌甚至无法通过价格的优势突入第一集团,只能在二、三线阵营挣扎。
显示器行业其实已经产能过剩,市场利润大为下滑。去年暑期大战时,市场上自有品牌液晶显示器的厂商数量很多,但半年下来,仍然活跃着的也就剩下三星、AOC、EMC、明基、飞利浦等几家了,不少新进入市场的品牌很快偃旗息鼓。
突围有赖差异化竞争
“今年液晶的出货量顶多占显示器的10%。”TCL显示器事业部总经理王晓峰肯定地说。他认为,液晶肯定是显示器的发展方向,但中国市场的消费能力毕竟与欧美有差距,价格不菲的液晶显示器不可能很快成为市场的主流。基于这种判断,去年11月专门成立事业部突入显示器领域的TCL把今年的“宝”押在了传统的CRT显示器上。
但是,市场已经是一个供过于求的市场,对于像TCL这样“赶了个晚集”的厂商来说,要在处于成熟期的市场突围并非易事。王晓峰承认压力巨大,但他说:“第一阵营的行业地位并不稳固,我们还有机会。”
短期内拥有核心技术与品牌优势显然不太可能,赢得市场机会似乎只有靠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竞争。“显示器发展的焦点是对健康的关注,家长买显示器最关心的就是保护孩子的眼睛。”零辐射的液晶价格太高,降低CRT显示器的辐射就成了市场的突破点。据了解,TCL已经锁定“绿色”概念,准备于近期推出多款经过“绿色”认证的低辐射显示器。(本报记者巫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