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这个时候,在CNNIC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同时成为世界第一的还有我国宽带网民数和国家域名注册量。
我国网民数量在超过美国这个互联网发源地的网民数量之后,时隔半年,2009年1月13日,在CNNIC发布的第23次报告中,我国网民的数量已经逼近美国的总人口数量。当时美国人口大约为3.05亿左右,而我国网民数量为2.98亿。
2009年7月16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4次报告,数据指出,我国网民的数量达到了3.38亿人。我国网民的数量终于达到了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超越的数量,并且依然保持着快速增长之势。
在第24次报告公布之后,各大主流网站都对此报告进行了解读,从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这篇长达60页的报告大致提到了哪些内容,其中包括网民总数3.38亿、宽带网民占比94.3%、手机网民1.55亿、农村网民9565万等等。
本文不打算以摘要的形式对这份报告进行解读,而是想就我国庞大的网民数量这一噱头,来聊一聊互联网的灵魂之一——内容。为什么说内容是互联网的灵魂之一,就好像你为什么会去订阅一份报纸?或你为什么会总访问一个网站?不是因为别的,肯定是因为你在消费它的内容。
当然,互联网的另一半灵魂是,它是一个绝佳的信息传递工具,也许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最了不起的信息传递工具。这方面,不要说报纸,即使我们已经使用了百年的电话也无法与互联网相提并论。然而,我们在认可互联网的便捷性的同时,是否也思考过在这一列列信息车箱中承载的内容。会不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在这一列列的车箱中,装着的不是书籍而是沙子,也许这样说有点偏激,但问题肯定是存在的——我们用什么内容来滋养这3.38亿网民?也就是说,除了互联网的便利之外,有多少内容是可供3.38亿网民消费的。
在第24次报告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韩国、美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是76.1%、74.7%和73.8%,而我国目前只有25.5%。由于多种因素,也许我们达不到如此高的普及率,但发展空间无疑是巨大的。试想,当我国的网民达到6亿时,有多少内容可供我们消费?
这里所说的“内容”,指的是有价值的内容,当然,价值也是相对而言的,它基于人们的主观判断。到底是可口可乐好喝还是百事可乐好喝?这个问题有点难以回答,但同样是孰优孰劣的问题,有时就很好回答,比如你是球迷,你喜欢看国内的足球比赛还是喜欢看欧州那边的足球比赛?答案是很明显的。而对于网站的评级,其实也很简单——网友关注度。
笔者之所以写这篇文章,跟使用一个软件有直接关系,这个软件是StumbleUpon。StumbleUpon是一个网页评级系统,通过一系列机制,它的数据库会记录下网友对网页的关注程度,网友在浏览器上每点击一下Stumble按扭就会随机打开一个网页,网页类型涵盖非常广,并且最重要的是,其一,被推荐网页的内容质量都是有保证的,有时甚至会带给你不小的惊喜;其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定义网页类别筛选范围。
虽然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淡化了距离这一概念,但在互联网上,你并不一定能走出多远,相信大部分人经常访问的网站也就只有几个,GOOGLE、百度之类的搜索引擎不算。还有一个问题,在获取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时,我们采取的方式一般是主动获取,即我关心什么,我就会GOOGLE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获取的信息在深度方面可能不成问题,但有时信息获得的广度却存在很大问题。
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导致我们经常会产生一种感觉——上网不知要做什么。相信很多网民都有过这种迷惘,这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也增加了xx,斗地主等时间杀手型游戏的用户量。
其实,StumbleUpon也算是一个时间杀手,而且很容易上瘾,不同的是,你真的可以通过StumbleUpon找到许多高质量的网站,这似乎要比把时间花费在玩游戏上有意义得多。当然,此观点可能过于绝对,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就像让你选择哪种可乐好喝一样,但在笔者看来,此观点同样适用于看足球比赛,当你看过了欧洲的球赛,便会觉得国内球赛索然无味。
StumbleUpon是在笔者在试用Firefox时,因别人推荐而安装的一个插件,从试用到现在差不多三个月时间,它有效地帮助笔者充实了以前不知该如何打发的时间。使用StumbleUpon,你可以在整个INTERNET上“逛街”,它就像一个非常专业的导游;你还可以在某个资源丰富的网站中闲逛,比如YouTube、Flickr、Wikipedia等。
在最初的使用中,Stumble到两个网站,带给了笔者不小的惊喜,一个是Flickr,另一个是Earth Album。当时的感觉就是,自己见识太少了,想不到网站竟然可以做成这样!
Flickr有些人可能比较熟悉,它提供网络相册服务,同时还是一个社交网站,网站中的图片有些可以用惊艳来形容。如果你是摄影爱好者,相信在上面Stumble一天也不会感到疲倦;此外,借助它的社交功能,你还可以在上面结交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而Earth Album知道的人可能就比较少了,它是一个结合了Flickr(照片)和Google Maps(地图)服务的站点。它可以帮助使用者方便地查找出地理位置,而且可以观看当地的一些图片。
这两个站点都是比较有背景的企业的行为,Flickr的东家是YAHOO,Earth Album的东家笔者并不清楚,但肯定与GOOGLE和YAHOO有着很深的关系。当然少数并不能代表普遍状况,所以我们就应该尽量避免晕轮效应,更多的关注草根们的网站。
当我们用Stumble“搜索”中文资源时,可以发现,除了音乐分享网站、图库网站、知名BBS外,还有一定比例的博客资源,其中多数为生活日志类的内容,以及一些论坛的精华贴,其中大部分是某类信息的集合贴,如英文学习推荐网站、LINUX推荐资源等。从某种角度讲,草根网站的水平反映了整个互联网内容质量的平均状况。坦白地说,中文网站资源的内容丰富程度要比英文资源匮乏许多。
我们有3.38亿网民,网民可不可以理解为观众?就像报纸的读者,互联网一方面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另一方面它也是承载信息的容器,就像是报纸的纸及上面的文字。我们的网民数量在持续膨胀,而可供消费的有价值的内容却是如此贫乏。
可能有人会说,以上看法过于主观,这点笔者承认,但这确实是本人的一些感受。到底我们的互联网内容资源现状如何,这个应该没有人知道,也没有关于这方面的统计数据。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话题,笔者无意对此进行论证,在这里只想说一说使用StumbleUpon后对网络资源内容质量的相关感受。不可避免的,本文可能会带有比较浓重的个人主观色彩。
今年年初,根据外媒报道,全球网民总数突破10亿,其中41.3%的用户来自亚太地区,其中2.98亿来自中国。当我们的网民数量占到1/3时,我们的中文网络资源占比几何呢?
内容—互联网—网民,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链条,互联网作为中间环节,传导着来自于两个方向的作用力。就互联网本身而言,由发明到被普遍应用,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不亚于电灯、计算机。如何做才能平衡这两股力量,这应该是真正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 相关阅读:
- ·科技乱谈琴:中美互联网论坛 大佬玩嗨了
//news.zol.com.cn/543/5432636.html - ·中美互联网论坛大合影背后的排位战
//news.zol.com.cn/543/5431626.html - ·鲁炜在中美互联网论坛:互利共赢是必然
//news.zol.com.cn/543/5430332.html - ·中美互联网论坛:滴滴快的与LinkedIn签约
//news.zol.com.cn/543/5430300.html - ·盖茨:这次中美互联网论坛将是历史性的
//news.zol.com.cn/543/5430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