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扎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刘铁勇觉得自己似乎已经精疲力竭了,难道这一步走错了么?到底该怎么办?出路在哪里?不到半年,新工厂已经赔掉六百多万,自己是否应该仍旧一意孤行下去,是不是应该选择妥协呢,有后路么,能退么?能够退向哪里?
强打精神看了一眼腕表,一个小时候后即将召开的骨干员工会议让他从心底感觉有点沉重。2003年初,自己将硕美科的新厂址选定于东莞以后,岗位职责、物料供给、管理流程等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仅仅100人出头的生产企业。尽管对变革所带来的风险预期已做好相当的心理准备,尽管汕头的老厂产能还能抵消东莞新厂在前期运营磨合当中所带来的亏损。但让刘铁勇没有想到的是,尽管自己小心谨慎、尽管自己周密部署,民营企业现代化管理变革所带来的风险冲击仍旧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
是不是应该遵循原有生产管理思路让新厂的业务流程走稳之后,再导入ISO9000质量体系管理认证会稳妥一些?是不是该让汕头老厂的原班人马到新厂过渡一段时间有利于企业的稳定?虽然硕美科新厂的管理团队均有台系大厂的职业履历,各产线的骨干员工也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但毕竟这是一个新的业务团队,对于公司文化和企业价值的认同,甚至对于身为老板的自己,都应该有个逐渐磨合,并且认同的过程。
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创业者,刘铁勇知道还是自己太心急了些,希望东莞新厂能够在筹建过程中完全以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为蓝本,以强化质量管控和生产研发为核心,将硕美科的整体产销供应链竞争力提升一个档次。
产品研发速度慢、产线效能低、业务流程不合理、管理体系紊乱等等这些自己能够看到的,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弊端,让刘铁勇清楚的知道和同行业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
虽然也可以归咎于起步晚、积累少、经验不足、资本匮乏等客观因素,但市场竞争环境并不会因为你是本土民营企业就向你这边倾斜。尤其是在IT领域,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环境将所有企业公平置于同一赛场上,无论你是外资、合资、民营、还是国企,如果你不满足于偏居一隅,如果你还想再进一步,与对手之间正面对垒的阵地战必不可免,比拼的将是企业在战略远景规划及内部资源整合方面的综合运营实力。
作为白手起家的中国IT民营企业,硕美科在1998年创立后的5年间根据自身特点,将民营企业灵活多变的运营战术发挥极致,利用IT产业蓬勃发展之契机迅速壮大,在中国IT外设配件领域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尽管硕美科在2003年前后已拥有千人规模,在国内DIY耳机领域占据不小的市场份额,硕美科品牌在业内亦形成了一定口碑,但刘铁勇却清楚的知道,如果不坚定的走出充满挑战的那一步,那么未来自己和硕美科将在与对手展开的阵地战中被逐渐消耗、拖垮。
抬头望见自己办公桌后面,墙上镶挂着的“成就千万梦想”六个草书大字,刘铁勇忽然觉得这一关也并非想象中那般可怕,至少比18岁那时自己顶住父母压力毅然辍学经商,迈出谷饶祖屋,走街串巷兜售耳机来的简单的多。
少年磨砺十八载 弃学经商奋图强
1990年前后,十八岁的刘铁勇做出了一个让父母很不理解并认为是胆大妄为的事情,虽然九十年代初期广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已开始增速,但是在汕头谷饶这样的小地方,仍秉持着读书求学是年轻人唯一出路的理念。尽管家境贫寒,尽管刘铁勇三兄弟都要在课余周末打工补贴家用,尽管父母要在农忙之余通过大量的手工劳动为孩子们赚取学费,但他们还是希望三兄弟都能完成学业,用大学梦改变命运的方向。
但是身为长子的刘铁勇,不忍心见到母亲仅仅为了一两元钱每天劳作到凌晨,不忍心见到弟弟因为负担不起寄宿费用,而每天骑车往返三十余公里而耽误学业,所以在十八岁的时候他正式向父母提出,要中止学业,打工挣钱,尽管当时他的成绩在学校同龄人当中名列前茅。
打工挣钱对于刘铁勇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从初中开始的每个寒暑假及周末,为了将每天一元五角的报酬积攒成足够的学杂费,刘铁勇已经坚持数年。“别小看这一块五毛钱,我母亲每天忙到凌晨也就能挣到两三元而已。”刘铁勇说在当时镇上所有的工厂里自己的口碑都非常好,有一次老板甚至到了大年三十的那一天都恳求他能不能多留下来干上半天。
“第一年出来的时候就是一块五一天,做到第三年时涨到了三块钱一天,基本上我一到工厂,所有的老板都不希望我离开,短期内我能够掌握工厂里所有的工作环节,并且速度比其他人快一倍。”刘铁勇说这是因为工厂的工业化程度低,产线能力取决于工人的熟练及细致程度,如果能够将某一细小手工环节做一改良并予以规范,就能迅速提高产量并减低不良品率。“这也就是现在工厂里PIE(流程改造)环节,只是当时大家都没有意识罢了。”
十七岁那年刘铁勇利用暑假到深圳打工,在一个建筑工地上找到一份厨师的工作。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准备早餐,做完后跑到批发市场准备午餐的物料,做完午饭后还要到工地里面帮忙,然后是晚餐,不到十八岁的他一个人负担起四十个成年人一日三餐,每天报酬四元五角。“这些钱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已经是很大一笔数字了,这段经历还让我第一次见识到了家乡外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的刘铁勇已经产生务工经商的想法。
过完暑假刚满十八岁的刘铁勇经过反复思考,上完高中一年级的第一月课程后中止了自己的学业,以成人身份步入社会开始自谋生计。
白手起家苦创业 自强自立敢为先
为什么要选择耳机作为自己创业的起点,刘铁勇说自己对耳机情有独钟,喜欢音乐是一方面,此外在打工的时候将产品的业务模式也摸的相对比较清晰。“其实当时我打工的工厂规模都比较小,一百多平米的厂房面积,人员规模最少的只有十几个人,而且耳机的基本知识、产品构造、装配工艺我都比较了解,最重要的是我认为自己做出来的东西肯定比别人做得好,有这个自信。”
刘铁勇的自信来源于产线上的实际磨练。以前最早的时候产线上都是纯手工制作,类似耳机喇叭单元这样精密度比较高的部件,需要产线工人较强的理解能力才能将品质管控到位,而刘铁勇重视细节的观察并善于思考,能够对每一道工序环节提出标准化的改良方法。“方法对了,速度自然就上去了,而不良品率随之下降,唯一不是很明白的就是产品的销路,只会做,不会卖,不知道到哪里去卖。”
用三个月时间将上游物料供给情况了解清晰,刘铁勇决定可以开始真正的尝试了,虽然依旧没有固定客户,但是他认为只要把产品做出来,客户可以去找。“当时随身听很流行,几乎每个地方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都有销售耳机的商家,一家家找过去,我就不信好东西卖不出去。”
是老板,同时也是惟一的员工。过完当年春节,从父亲处借来一千元钱购买了所需物料,在自家祖屋一个十几平米的空间里,刘铁勇开始动手组装第一副属于自己的耳机。配料、焊接、组装、试听,所有工序都是由自己一个人完成,每天能够完成五六十副耳机。“当时母亲还在为别人打工,在那种情况之下也没有赚多少钱的概念,只是认定肯定能赚钱,因为我看到别人都能够做的很好。”刘铁勇说。
十九岁那一年的春天,刘铁勇背着自己的耳机走出家门。“也恐惧也有兴奋,如果万一卖不掉的话对我的打击肯定挺大的,而且以游商身份四处兜售,对于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来说,人生地不熟也产生一定的压力,不过当时是什么也管不了了。”
对于自己的第一个客户刘铁勇记得非常清晰,是深圳福永一位姓黄的客户,听完效果后当即留下一百多副耳机,付给刘铁勇两百元之后还表示一段时间后肯定要补货。两百多块钱当时足足能够顶上刘铁勇一个月打工的所有收入了,他说:“第一次拿到自己一手一脚赚到的一点钱,那种感觉很爽。”
跬步千里足下始 天道酬勤事业兴
由于曾经在深圳打工,刘铁勇知道其周边的市场需求比较旺盛,所以除老家汕头外,他将深圳市区及下辖福永、龙岗、宝安、福田、观澜等区县也列入他的目标市场。从汕头谷饶到深圳,三百五十余公里路程成为这个年轻创业者的最初商道。
“我需要在每一个乡镇找到当地的家电商品市场,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去推销,没有客户所以要逐渐积累。最开始的时候进深圳要入关,我又没有深圳暂住证,遇到查的比较严的时候,还要找个工地躲起来,有的时候就甚至睡在工地上了,第二天接着走。”就这样单枪匹马的刘铁勇整整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
后来刘铁勇发现了除家电零售商外,在一些新兴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上,开始出现能够辐射外埠市场的电子产品批发商。离自己老家谷饶镇二十多公里外的峡山镇在九十年代初成为全国著名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那时候广州、北京很多批发市场都到峡山来进货,而刘铁勇也逐渐开始把自己的目标客户群定位在这里。
于是人们可以经常看到在谷饶和峡山的乡间小路上,一名长得壮壮实实,被日头晒得黝黑黝黑的年轻人,每天骑着挂满包裹的单车风雨无阻往返数次。“这些客户购买量比较大但要求都比较急,做贸易生意的谁都不愿意多囤库存,所以我经常是一接到订货电话马上踩上单车送过去,每天都是三四次的样子。”
碰上高峰期,刘铁勇曾经做过三天三夜不睡觉,半夜加班是经常的事情,白天起来还要送货。但是回想起读书的时候口袋里经常性是不超出两毛钱,而现在有时候一天就能挣到一两百块钱,刘铁勇感觉很幸运很自豪,全部的辛苦都被抛之脑后。
为了解决及时送货的问题,二十岁的时候刘铁勇拥有了第一辆国产“建设”牌摩托车,工人数量上升到十二名,耳机生意渐上规模。到二十二岁的时候,刘铁勇将父亲准备好的新房宅基地改建成第一间三百平米的标准厂房,而在外务工的父亲和母亲也被安排过来帮忙生意,家境逐渐好转。
第一次盖起楼房作为厂房是在二十四岁的时候。“第一栋是四层大约八百平米的小楼,我自己住第三层,一、二层办公、生产,当时我想第四层还空着,而工人只有三十多名,什么时候才能把小楼完全利用起来呢。“让刘铁勇没想到的是,还不到十二个月,他又不得不买下比现在厂房面积大两倍土地扩建产房。
当时单纯依赖批发市场的生意模式已经发生变化,通过改变经营模式,刘铁勇逐渐开发出属于自己的外埠客户。“一些百货公司、外埠的批发商直接联络,大宗的OEM订单接踵而至,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规模自然成长。”前后不到四年时间,刘铁勇一口气建起四栋厂房,每栋厂房建筑面积均在2000平米以上,员工规模扩展至400多人。
而今迈步从头跃 转型开拓赴征程
1998年前后,刘铁勇敏锐的发现很多小家电市场正在萎缩,客源纷纷外转。“很多大的客户都外迁到广州、北京或者内地其他区域以分公司形势实现拓展,基本上整个市场是在走下坡的路线。所以当时我感觉如果按照目前业务模式运营下去,那么我的生意将失去规模拓展的机会,而运营风险随之上升。”
左右思量后,刘铁勇决定将公司的营运中心从老家汕头外迁,落户广州。虽然受到亲情的牵绊,但是刘铁勇想如果现在这个机会你不迈出的话,那么你永远有可能是一只井底之蛙,机会有可能就此逝去,“所以一定要走出去,这个决定跟我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2000年农历正月初四,时值二十五的刘铁勇到了广州,正月初七把库房租好,初八开始上货,初九到电脑城开始拜访客户,一天时间把所有的囤货卖光,刘铁勇认为自己的这步棋已经找到感觉。
尤其是不少电脑城里面做外设产品的大客户陆续找到刘铁勇,大谈特谈产品独家包销或区域市场代理权后,刘铁勇的信心越来越足。迁至广州的同时,刘铁勇在产品线方面同时做出战略调整,IT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大耳机产品在电脑产品上面的应用成为主流,他及时抓住这一变化并注册硕美科品牌主攻IT市场。
到广州以前,刘铁勇及硕美科眼里看到的只有客户。而到了广州以后,竞争对手直接摆在面前,主流台系大厂的制造水平、产品工艺、品牌知名度第一次让刘铁勇认识到不足。”我们当时缺乏核心竞争力,感觉对手的产品也做的非常好,最重要的是市场上点名率很高。当时我们研发环节缺失,生产管理也跟不上,如何与之竞争?“于是在第一时间刘铁勇在广州招聘专业人员派驻汕头工厂,初步搭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架构,这一时间点上,硕美科完成了自身第一次工业管理生产流程改造。
品牌构建刻不缓 勇做行业第一人
2001年的刘铁勇意识到一个问题,硕美科目前在产品方面拥有质量和价格的优势,但是在产品研发方面的速度有些不足。所有的新产品都是自己带着销售人员到一线市场上依据销量,通过跟竞品的参照和对比,逐渐改良和模仿的来。
“我们也在很努力进行研发,可新品一旦被人模仿抄袭,尤其是仿冒品牌的出现,使我们很容易陷入到恶性的价格竞争当中。”刘铁勇当时就在想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做到在产品相似情况下,能够让客户去市场上指名要购买我们的产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在竞争中将抢得先机。
在客户的建议下,刘铁勇聘请一家专业的公关公司,以“SOMIC”(硕美科的英文标识)为品牌标识,通过IT专业媒体进行有规模的市场宣传工作。”我们是耳机这个产品领域第一家做专业市场推广工作的,硬性的广告和软性宣传一铺开,很多业内的同行纷纷打电话给我,鼓励我说刘铁勇你很有种,你们这条路子走对了。
“2002年当硕美科在市场上刚刚形成一定的知名度,为了解决假冒和仿冒问题,刘铁勇再次开耳机行业品牌经营之先河,投入31万8千元完善”硕美科“的整套VI设计。从外观设计到产品包装,从促销品定型到产品的陈列码放,甚至到零售终端的标识装饰,完整的“硕美科”VI设计,将其在用户的整体视觉感受中与竞品完全区隔。
趁热打铁,刘铁勇陆续在主流卖场建立统一VI形象的“硕美科”零售终端,并投入巨额市场推广费用支持下游渠道合作伙伴在全国市场大面积铺开。“当时也没有任何经验可谈,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只要听到IT行业里面这个媒体的口碑不错就马上合作,每年的费用都维持在三百万以上。”
刘铁勇说:“当时在市场宣传方面的投入占到整体收益的30%左右,这种力度在耳机行业绝无仅有,虽然花了不少钱,但是目前想起来这个投入起到了效果,很值。最起码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正是由于当时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做了对手想不到的事情,而且每次都做的很准,凭我们的真正本领,我们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燕雀安知鸿鹄志 管理变革再创新
品牌拥有一定知名度,又拥有稳定的销量,刘铁勇下一步的目标是如何把硕美科继续做大做强。但是他清楚的意识到家乡汕头并不是电子产业的聚集地,产业上下游的供应链配套设施并不完善,尤其在资讯沟通和人才引入方面无法跟台系大厂展开正面竞争。
“以前我们小,竞争对手看不到,可是现在我们已经对其构成压力了,这个时候怎么办,要和对手拉近距离迎头赶上,我们一定要在管理研发这个方面痛下苦功。”看到对手的竞品不断翻新,而硕美科却因为生产流程管理缺陷,产线不良品率有抬头趋势,刘铁勇知道自己和硕美科又将面临一次新的涅盘。
2003年刘铁勇将硕美科的新厂选定于东莞虎门,为了控制风险他刻意将产线规模压缩到百人左右。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从物料采购到生产排期,从质量品控到流程管理,东莞新厂的框架结构非常完善。”打个比方,在物料管理方面现在都是按照定单计划生产,而以前仓库里到处都是剩料,可是用的时候却会出现物料存货不足的情况,年底清理库房,所有物料却又都变成了废品。“刘铁勇说诸如此类的管理细节决定着制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但是在磨合过程中,东莞新厂要同时承受来自几方面的复合型压力,新工厂的运营压力、新团队的组织结构压力、新流程与旧业务之间的整合压力。很多细节性矛盾交织在一起,导致新厂整体运营效率不畅。
有一次因为来料品控流程(IQC环节)没有磨合好,导致某批次产品出现大面积质量问题,新工厂在启动期难免出现疏漏,但是因为是新团队,部分主管人员因为害怕担负责任就联手将事实隐瞒下来,导致不良品流通到终端市场,造成严重影响。
“当时是包括品质部、工程部、生产部联合起来统一口径,互相包庇,其实只要在出厂前的任意环节将责任心摆正,我们都可以避免对终端造成的严重影响。”刘铁勇说这次事件对他的打击很深,在最痛苦的时候,工厂业务运营本身就不顺,但是出了问题团队还互相串通,怕承担责任,从而导致结果越来越严重。
“但是我想既然事情发生了,你还是要去面对,我们首先第一时间要确认这种管理模式对不对,这种框架对不对,是人员的问题可以换人,一定要将管理变革干到底,只要不惜代价,合格的人千方百计的留下,不行的人马上换掉。”刘铁勇坦率承认一开始接触新的管理模式,自己经验不足,“但当时也在你面前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员工,在我情绪最低落的时候,他们简单的一句‘刘总,不管你怎么样,我们绝对跟着你走’,这句话给了我最大的心理支持。”那个时候白天上班,晚上加班,经常出差的刘铁勇半年瘦了30斤,而东莞新厂的直接、间接损失也超过600万元。为了让家里人少担心,刘铁勇甚至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就这样一直扛了一年多的时间。
2004年3、4月份东莞新厂的运营步入一个良性阶段,员工规模拓展至300多人,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不良品率从4%下降到1%,规模化效益凸显,从研发到生产的各环节运营顺畅。随后一段时间,刘铁勇通过输出管理的方式,将东莞新厂管理模式复制到汕头老厂,硕美科整体产业供应链的效能改造得以全面完成。“现在我敢说在耳机这个行业中,我们硕美科从制造研发到生产销售,所有的环节均不输于竞争对手,这为我们占领行业制高点打下了坚实基础。”
立马横刀破空去 千万梦想美名扬
2004年前后很多国内渠道伙伴都找到刘铁勇反应硕美科的产品利润下降很快,渠道串货情况严重,很多下游代理商都赚不到钱,渠道体系的稳定度大打折扣。经调研后发现,当时占据硕美科50%出货量的广州总代理是弊端的源头,到底管不管,怎么管,都是多年的合作伙伴,整体运营会不会因为渠道端的震荡而受到影响,刘铁勇又面临一次重大抉择。
“其实做DIY的就怕渠道搞不好,这个时候你要进行分析,为什么国内客户说没钱赚,这么多的量卖到哪里去了,要认清楚要害哪里,产品转来转去同样是卖到区域内,渠道还发生价格战,最后自己左手打右手,产品最终是会被打死的。”刘铁勇说既然认定这样一个问题,就要下决心去整顿。一个月内果断拿掉广州总代权限,硕美科成立办事处接手本地市场,并在一段时间内抬高产品价格,为其他区域的合作伙伴让出操作空间,“大概又缓冲半个月时间,所有客户的出货量马上回复到正常水平。”
憨厚的刘铁勇是个精明的商人,在给渠道谋求利润空间的同时,他要求下游的合作伙伴实现现金结账,取消供应链帐期,一下子又解决了困扰硕美科多年的资金链问题。“其实帐期是个大问题,很多渠道商都是在依赖上游资源做生意,这样做的结果是供应商的资金回拢速度较慢,产、供、销各环节配合不利,在DIY领域这个问题很普遍,而硕美科以巧破千金,借力打力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与渠道一起达成双赢局面。”
2004年刘铁勇第一次参加中东迪拜电子展,拉开了硕美科国际化业务的拓展战略。美国拉斯维加斯电子展、CES美国电子产品展、柏林消费展、汉诺威CEBIT电子展,香港电子展,只要有展会的地方就有硕美科的身影。“我们不是最大的厂商,但是在这些展会上我们的投入绝对是大手笔,我们在IT世界节展CEBIT的时候,场地费用,装璜费用,总共成本花了好几十万,之所以我们能在短短几年之内把外销发展起来,跟这些大手笔的投入密不可分。我们既然要做就要把事情做到底,现在全球耳机行业中基本上没有不知道硕美科的。”刘铁勇说。
在拓展国外市场时,刘铁勇确立了有选择性的发展OEM业务,力主推广自有品牌的战略,因为他深刻知道品牌就是企业的生命。现在自主品牌是占硕美科外销业务30%以上份额,“我们以后还是重点以品牌建设为主导,这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
携手共创新世界 聚沙成塔谱新篇
事实上在硕美科公司的每一个角落里,都会贴满很多口号与标语。比如“有计划没行动等于零,有布置没监督等于零,有进步没耐心等于零”,再比如“无论领导或管理,要实现目标及管理任务都是通过他人完成的,可见领导管理工作的成败完全系于员工身上”等等。
刘铁勇觉得这是这些年带领企业和团队不断冲刺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我觉得这实际上对每个员工来说,这些口号和标语都是一面镜子,包括我自己在内,每天从这里经过的时候都可以看到,并且自问做到了没有,这是个学习的过程。员工在这里打工,也拥有学习进步的机会,我相信一个优秀的员工,肯定除了在这里打工之外,还想到要学习,要进步,未来还是要努力的跟着公司一起发展,所以我坚信只要是一个优秀的员工,就一定可以去遵守。”
刘铁勇说“我们曾经失败过,也曾经跌落过,但是我们照样可以站起来,因为你知道这个方向是对的,你一定要冲出去。所以很简单,在企业发展之中,你要不断面临企业的转型;而员工在个人发展中,也需要一个目标;在目标下要解放思想大胆的尝试。硕美科希望成就的‘千万梦想’并不是一个人的梦想,是所有员工的梦想,是能够共同分享的梦想。或许三年后,硕美科可能会走到另外一个发展的高峰,我们要将所取得的成就与员工共同分享,我们要尽到一个企业对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责任,多为员工谋福利,多为社会做贡献。众人拾柴火焰高。企业做大了,不是靠个人,而是靠团队,靠社会,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国企业才能在全球经济环境中取得更多的话语权,中华民族才能再次矗立于世界之巅。”
- 相关阅读:
- ·联通电信看傻!移动11月净增2千万4G用户
//news.zol.com.cn/558/5589801.html - ·苹果大学导师年薪多少?答案是上千万
//news.zol.com.cn/541/5418272.html - ·苹果就是这么自信:订9千万部iPhone6s
//news.zol.com.cn/529/5298315.html - ·新一代iPhone开始投产 2GB内存+千万像素
//news.zol.com.cn/521/5212757.html - ·俞永福内部邮件:为梦想与阿里走到一起
//news.zol.com.cn/459/4599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