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ZOL首页 > 新闻中心 > 印度制造廿年难言取代中国制造

印度制造廿年难言取代中国制造


CNET中国·ZOL 【转载】 2008年09月18日 09:47 评论

  有关未来三五年内印度制造或取代中国制造地位的话题近来频频见诸西方媒体。但内地与香港学者认为,目前印度制造尚无法与中国制造相提并论。中国营造‘世界工厂’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中国制造短期内尚无被印度制造超越之虞。目前印度工业大致相当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水平,二十年内难言赶超或取代中国。商报记者李颖

印度之变:从吃‘软饭’到吃‘硬饭’

  在中国制造在国际贸易中屡遭杯葛以及生产成本节节攀高之时,同为‘金砖四国’之一的印度开始进入西方国家的视野。其11亿人口拥有的巨大国内市场、更为低廉的土地和人工成本。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向本报指出,与中国相比,印度发展制造业的优势在于:‘印度整体上劳动力成本较中国低廉,中国制造业月均人工成本为250-350美元左右,加工贸易也有150美元以上,而印度制造业如汽车零部件工人月薪仅六七十美元。印度还有三四亿贫困人口,整体收入水平较低。另外,由于印度的英语普及率比中国要高,在承接欧美产业转移上,印度拥有语言上的优势。’

印度国家战略力挺制造业

  事实上,印度正逐渐改变其在全球经济中以IT信息技术、金融、用户服务等外包业务著称的形象。印度官方已意识到,软件等产业只能成就精英富豪,而发展制造业才是引领数亿贫困百姓脱贫致富的济世良方。在此理念之下,印度在2005年成立了‘全国制造业竞争力理事会’并出台了《印度制造业国家战略》白皮书,决意打造制造业之雄心可鉴。

  在陈耀看来,‘印度现在实际上是回头来补工业化的课。’他进一步分析说,印度是跳过工业化阶段直接发展服务业,其服务业缺少产业支撑。

  印度服务业主要服务于欧美外包,与国内整体经济没有联系,对国内经济的拉动能力比较弱。只有补上工业化这堂课,制造业得到相应的发展,百姓收入水平提高了,印度服务业才有国内市场的支撑。

跨国制造巨头在印设厂

  近年来,印度加快了追赶中国的步伐,目前已建立了约300个经济特区,越来越多的跨国制造企业在印度落子布棋:全球手机制造业巨头诺基亚、韩国的浦项制铁、现代汽车和美国的戴尔先后在印度设厂。在一些中国工厂因成本提高而不得已放弃沃尔玛的低价订单后,这家国际零售大鳄开始向‘印度制造’伸出橄榄枝。

  据统计,今年3月,印度制造业出口达到800亿美元,占商品出口总额的65%以上,成为与巴西、泰国、马来西亚一样的制造业出口大国。

  随着印度制造充斥其国内市场并开始进入全球供应链,风靡全球的中国制造正遭遇分流。这种忧虑或许在直面印度竞争的通讯业界感受更为强烈:自从诺基亚印度基地于两年前开工后,印度市场上的诺基亚手机以‘印度制造’代替了‘中国制造’的标识。韩国LG、中国华为等纷纷在印度开疆拓土,包括手机在内的许多通讯设备均在当地生产。以电子通讯产品为代表的印度制造的崛起,意味着中国制造将失去印度制造所辐射的整个南亚市场,这对中国制造的出口造成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亚洲制造业正在构建新的平衡。

印度制造VS中国制造前者难与后者同日而语

  来势汹汹的印度制造究竟能否挑战甚至取代中国制造的中心地位?相较于业界的忧虑,学界的看法似乎更为乐观。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教授向本报表示:‘从总体而言,印度制造跟中国制造还远远不在一个水平上。’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乃醒亦认为,‘印度制造与中国制造的差距还很大。就目前情况来看,情况并不像西方媒体所言那么悲观。因为中国也是在发展的,中国不会停下来等待被追上。’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杨汝万向记者表示,印度目前制造业的产业链还不是太长,现在来看印度制造跟中国制造相差还比较远。

  ‘印度主要是软件、电脑方面发展比较好,全面的发展目前还没有积累很多,外来跨国公司的投资还没有大量地去印度,但是今后的发展还很难讲。’

印度制造存三大难关

  陈乃醒向本报记者表示,印度目前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一是基础设施远不如中国;二是社会不安定,派教之间的冲突不断;三是印度人吃苦耐劳等质素比不上中国人。印度贫富差距远比中国要大。在陈乃醒看来,印度劳动力的低廉正是其劳动力质素低下的表现。

  曾亲赴印度孟买、加尔各答等地考察的陈耀表示:‘总体感觉,印度工业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印度发展制造业的很多基础条件尚不具备,如交通落后、缺乏充沛的电力能源保障、缺乏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等。有人比较过,印度目前工业的水平大致相当于中国七八十年代的水平。中国一些大型水电设备、重化工的制造、交通设备的制造等,在国际上都处于中上游的水平。印度制造业现在还没有看出有比较大的优势。’

中国制造短期难被追赶

  世界银行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金砖四国’(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中,中国的对外贸易成本最低,全球排名38位,印度排名139位。在中国,每一笔出口从工厂包装到装船离港共需要6份文件、18天时间和335美元/20尺集装箱;在印度则分别需要10份文件、27天时间和864美元/20尺集装箱。在印度,客商与相关机构协调的效率比中国低4倍。陈耀认为,印度政府对投资者的服务效率还需提高。

  中印对外贸易的巨大落差也印证了学界的说法。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所占的巨大份额,印度制造尚难望其项背。2006年,印度出口仅占全球贸易额的0.8%,而中国占6.4%。

  2006年中国外贸总额达17606.9亿美元,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同期印度的外贸总额约为3000亿美元,其出口总额仅相当于中国的1/8。

  今年头7个月,尽管遭遇品质风波,中国出口总额仍达到6544.1亿美元,增幅高达28.6%,而印度估计不会超过1700亿美元。

  同时,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印度制造的品质令人不敢恭维:时好时坏的插线板、掉色的毛毯,印度制造目前还难以经受国际市场的检验。

  虽然中国制造遭遇关税、配额、技术标准等贸易壁垒,陷入‘品质门’和信任危机,但中国制造毕竟历经近30年的积累,已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拥有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在管理上逐步与国际接轨,加上中国高质素及充足的劳动力等,都令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一哥’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

中印制造可分工协作自求良方拓更大空间

  ‘尽管印度甚至越南都被视为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竞争对手,但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对手其实是我们自己。’东莞华兰海电子有限公司的外贸经理刘磊一语道破。

中国制造最大对手是自己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凭借物美价廉风靡全球的同时,中国制造以消耗大量资源的代价换来的却是微薄的利润。在全球产业链上,大多数中国制造仅仅充当了最简单的‘加工工厂’的角色,产品的标准、设计、市场均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制造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末端。惟有完成自我升级,走出做低成本加工贸易的恶性循环,才是中国制造拓展更大空间的良方。

  陈耀认为,目前中国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制造业正在逐步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将低端的加工贸易类制造业转移到印度、越南这些劳动成本较低、对环保要求较低的新兴国家,也是符合产业转移规律的。但他同时认为:‘关键在于,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应着力提高技术水平,掌握核心技术,加快自主创新。要重视培养人才,特别是面向全球化,面向国际市场,有国际眼光的人才。’

  目前,全球制造产业正在发生一场重大革命。制造业正向专业化、集群化、高级化、服务化、全球化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企业必须融入全球某一价值链中,‘一家独大,通吃天下’的局面将不复存在。

  陈耀指出:‘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发展中大国,相互间有竞争关系,但也可以加强合作,双方可以进行合理的分工。这取决于国际产业分工中,根据各国的比较优势,确定各自的产业定位。’

中印之争或在高端领域

  印度专家亦认为,中印制造之间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两国制造业在发展模式、侧重领域、针对目标均有重大区别并可实现互补,未来两国经济合作的前景仍然美好。

  从纯粹的制造角度来看,中国极其强大,印度因此另辟蹊径,利用其在设计方面的雄厚实力,走以设计为主的制造业道路。印度人针对自身‘手不太灵,但脑子灵’的特点,重点发展面向高端的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基于印度在软件业上打下的基础,中印在制造业的竞争应当会在较为高端的电子产品制造领域。

  陈耀指出,目前印度在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方面水平较高,印度服务业占GDP比重高于中国。而为生产服务的现代金融、保险、创意产业等服务业跟制造业的关联度非常高,中国在此方面还需努力。中国现在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需要提高品牌价值,在制造设计、创意、营销等方面都要有极大的提升。

给文章打分 5分为满分(共0人参与) 查看排行>>
频道热词:智能穿戴  汽车科技  三菱空调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