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ZOL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 > 蔡昉:2013年人口红利将变为人口负债

蔡昉:2013年人口红利将变为人口负债


新浪财经 【转载】 2008年09月17日 17:44 评论
7月28日,第三届中国经济50人田横岛论坛在青岛田横岛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未来十年中国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新浪财经对会议全程进行直播。以下为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演讲。

  蔡昉: 就劳动力短缺的事,我还从来没有在这个范围内把它比较全面地、证据确凿地给大家展示一下,所以利用田横岛论坛的时间,把它说的稍微多一点。

  上次是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我做了一个讲座,引起好多批评,批评没有问题,我们写文章就是欢迎批评的。还有就是引起好多误解,这个误解我觉得应该有一些需要值得回应的。

    所以我想讲,我做这个研究有两个初衷:第一个初衷我想看中国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上。因为我一直是搞发展经济学,在我的脑子里,经济发展上有几个大的拐点,其中一个就是中国最典型的,从二元经济结构转向一元的,最核心的就是它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开始枯竭,变成劳动力市场比较均衡的配置。因此,很自然就要看拐点,我们到底离它有多远。刚才刘鹤主任讲到了中等收入陷阱,还有所谓的1000-3000美元,或者更高以后,会遇到很多社会问题。过去刚开始讲1000-3000美元说法的时候,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有没有这个说法?

  

    后来我就去查了一些数字,我找了80多个国家的数字,这个横轴是1970年的人均收入水平,纵轴是2003年的人均收入水平,也就是说30年,看看从不同的起点上,最后达到的效果有没有不一样。结果大家可以发现,这个非常低的,在1000美元以下的起点,1970年开始的国家,在30年以后,它们的增长都比较小,而且分化没有太大。但是在这个黄色的区域里面,正好是1000-3000美元的,30年以后它们增长都比较快了,但是分化也非常大了,也就是说确实存在着非常敏感的时期。这个时期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也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们做一些发展阶段上的判断,而且是正确的判断,这是有好处的。

    第二个初衷,因为我一直搞劳动就业,在这个研究领域里,国内外普遍有几个流行的说法和观点,影响着大部分学者和政策制订人。也就是说,几十年不变的一些认识,其中包括说我们的统计没有用,讨论问题没有任何依据了,变成虚无主义了,包括就业没有增长,很多人认为90年代后期以来就业是零增长。还有,大家都集中说失业多么严峻,劳动力外出打工受到多么大的障碍,但是从来没有人认真地总结劳动力市场发育的效果,到底发育了多少。再有,一成不变的一些传统思维,比如说我们80年代就讲农村剩余劳动力1/3,有1亿多。90年代还是1亿多-2亿,直到最近大家还在普遍说,还有人测算说接近2亿。但是和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结构变化,就不太一致了。所以,这也是我想揭示一些事实的动机。

  当我这个成果发出来以后,有几种反应。一个是大家怀疑(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认为还有一些劳动力终究要转移出来,在中国不可能像你蔡昉说的劳动力短缺了,无限供给不存在了。但是我就想说,从最简单的方面理解所谓的(刘易斯)转折点,就是说在这个转折点之前,你一分钱工资不给他涨,他也能源源不断供给劳动力。但是到这一点以后,还是有劳动力的,因为很长时间,我们还会保持这个国情。但是你不加强、不提高激励手段,提高工资、提高福利,改善工作条件,减少死亡和伤害,你就雇不到你所需要的劳动力了。仅仅在这一点上,我们说“刘易斯转折点”。还有一点,我比较担心的,现在认为,好,我承认你说的,我也观察到了,因此就可以把我们现在讲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给它一个具体的含义,该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到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上面来了,很长时间以来的重工业化倾向也与此有关系。还有最近商务部对出口部门的一些限制,因为那个规定我也看了,我就看不懂。但是当Bloomberg报道的时候,就讲到“中国将遏制廉价劳动力密集产品的出口,以强迫制造业制造更高质量的产品,以便缩小其世界头号贸易顺差和减少环境损害。”他们直接看到它的目标,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说,“令人惊讶的是,为什么把这个当成它的目标?”所以我想这是一个类似的倾向。再一个,媒体和学术界可能有一些不太恰当的引申,比如说对部门来说,对劳动保障部门来说,它就比较担心你由此是不是认为就业就不重要了,政策也就没有必要了,我们不应该付出这么多的努力了。我觉得这些引申可能比较危险,所以我再简单给大家回顾一下,劳动力市场究竟是什么状况。

  第一个是零就业或者就业赶不上增长,是不对的观察。我们看这个图。

   就业一直是增长的,这是城镇就业,而且增长非常快,很多人看到不到就业增长,是因为他没有看懂最上面蓝色那一块(PPT显示)。那一块是不断增加,因为它没有在我们单位就业增长数字中得到反映。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多元化的经济增长以后,我们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有些单位没有统计上来,很多个体经济没有注册,也有很多完全是自我雇佣,这也不能作为单位反映出来。还有一个,在单位就业中的就业者,被缺失了,没有反映出来。原因是,一个我们大量使用的民工没有被统计成正式职工,从来不上报的。还有一个,下岗、失业工人的再就业,回来以后也就不作为正式工人了,他们都是以劳务派遣公司派遣的方式放在企业中的,企业没有把他们作为自己的职工,也不在工资基金中给他们支付工资,所以这些人在统计中都找不到了。因此我们有一个巨大的余项,这个蓝色的面积,也就是说占全部城镇就业的36%,这部分如果人们看不到的话,特别是当人们在计算就业弹性的时候,它必须要分部门的、比较详细的资料,一到这个时候,这个部分就完全没有了。所以实际上我们得到的就业信息是不准确的。

  再一个,失业率。人们说失业越来越严重,实际不是。失业率在2000年的时候达到了最高,然后就下降了。2002年以后一直到现在,每年失业率都是下降的。2005年真实的失业率,国际劳工组织的概念叫“调查失业率”,只有5.2%。当然了,我们登记失业率,看样是上升的,但是登记失业率有它的特殊原因。因为下岗不算登记失业,下岗与登记失业并轨以后,很自然的反映登记失业率上升。其实真实的失业率是下降的,百分之五点几不算很高的失业率了。再一个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量大、速度快。第一列就是农村外出的劳动力,这个数还是非常大的,2000年已经达到7800万,到了2006年是1.32亿。他们占城镇就业者的比例是46.7%,也就是说不仅城市的就业增长没有减慢,而且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城镇就业里的比重也在提高,速度也非常快。也就是说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城乡就业的增长都是非常快的,它实际上和我们两位数经济增长速度是一致的,并不是说有增长没有就业。

  这样它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农村劳动力的配置格局就完全不一样了。大家看,

 

   整个大的面积,从上面那条线往下的面积是农村的全部劳动力,如果过去在90年代中期以前看到的,除了乡镇企业吸纳一些劳动力之外,其它都是在农业中或者处于剩余状态。那个时候我们算出来有1.7亿和1.8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是合理的,实际上我自己当时也测算是1.7亿。当时从那以后,第一我们下面黑色的这部分面积,又得到恢复,去年已经达到了1.4亿多了。第二,在乡镇企业之外,又生出了农村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各有两千多万。再之外,农村劳动力外出,一个我为了画的年头多一点,用我的一个老数据目前是1.1亿,还有刚才我看到新的数据是1.3几亿,我把它加起来,这样我们看那个白色的面积就非常小了,那里面包括农业中需要的劳动力,还包括剩余劳动力。但是已经就这么大的面积,我们很难说还有多少剩余劳动力。当然这张图做了一个处理,这张图是一个示意图,因为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和进入乡镇企业,进入农村私营经济的是有重合的。因为我作为一个劳动力,我一外出,就被统计了一次,但是我要到了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就业,又被统计了一次。但是重合多少,应该可以知道。

  这样我就做了三种情形,让大家看到底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一种情形是劳动部的说法,说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有重合,但是总的来看,他们就地或外出转移是2亿人,占到全部农村劳动力的41%。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假设农业需要1.78亿的劳动力,这也是根据现在的生产力水平,农产品(15.42,-0.36,-2.28%)成本资料测算出来的,用的最少的一种假设,这样我们看到剩余劳动力只有1.1亿,只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2%。再做一个极端的情况,最近登了一篇文章,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不干农活的有2.3亿,也就是说占到47.9%,它给的是47.9%,我推算出是2.3亿。那么推算出农业劳动力是多少呢?按照一个全面的算法,也需要2.3亿,这样算下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两千多万人,只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5%。

  农村劳动力的定义,基本上就是农村的经济活动人口,也就是说16岁以上经常从事劳动的人。实际上就是经济活动人口,就是可能用的劳动力资源,实际上农村就业的数跟这个是一样。这个当然是静态的,上次樊纲跟我讨论,说你说农业还需要1.8亿,这个数太大。就是太大了,但是我们过去算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是根据当时的农业还需要劳动力,去看剩余。那么今天我们用同样的尺度看它发生的变化,最多还有22%,最少可能就没有了,我的意思是这样,完全静态的。

  但同时我按照22%的剩余劳动力,1亿数量来看,因为我们搞人口的,还可以看它的年龄阶段。

 

   大家可以看,下面这个蓝色的是转移出去的年龄分布,每个年龄段都有,红色的是农业需要的,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上;黄色是剩余劳动力的年龄分布。也就是说现在假设还有1亿剩余劳动力的话,50%是40岁以上的。(PPT:剩余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我们搞迁移的人都看了,现在外出打工的都是30岁以下为主,40岁以上几乎没有什么了。但是现在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一半是40岁以上的,他们很难说用现在的激励手段能够让他们转移出来。

  因此我们再看得长远一些,对于这些东西都是表面现象,大家可以说是制度的因素,你有户籍制度,可能最近的三农政策有所改进,产生了一个拉力,减少了推力。还有可能说沿海地区有些企业不善待农民工,各种各样的因素,但是我们看归根到底劳动力有多少,是人口结构的问题。但是我们看到,这是人口抚养比,也就是说少儿抚养比,就是拿16岁以下的人去比劳动年龄人口,老年抚养比就是64岁以上的人去比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是16岁-64岁,这其实就反应了人口的年龄结构。大家看从60年代中期,我们的抚养比一直在下降,也就是说劳动年龄人口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但是现在下降越来越缓了,到了2013年,就是一个拐点,就要上升了。我们做了一个计量的模型,得出一个结论是抚养比每下降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0.11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整个改革期间,我们人均GDP增长中有27%是由人口增长比下降贡献来的。这个模型如果继续成立的话,到2013年以后,也就是说人口抚养比每上升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率下降0.11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在2013年之前是人口红利,2013年以后就是人口的负债了,就是你要偿还了,这是从综合的看人口。

  还有一个事实,过去老说中国劳动力供给是既大,又源源不断,增长也很快。但是从这个预测看,就是今后20年的增长中,全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每年只有0.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当然更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也低于北美的水平,只是比欧洲和日本高一些,也就是说是世界上劳动力增长最慢的国家之一了。因此,工资作为一个结果,也是一个佐证,我想非垄断性的还是劳动力工资。大家可以看,从90年代后期,其实都是上涨的,当然这个是正规部门,也就是说国家统计局找到了单位,让它填报表,这是我们所说的正规部门,这里面基本没有反应对外职工、没有反应民工。但是可以看一下,我们制造业正规部门的工资增长是全世界最快的。这个左上角是转轨中的国家,它的工资增长基本下降的多,增长不太多,然后又上角是OECD国家,有很多上涨的,也有比较稳定的。左下角是一些非洲国家,它们有上涨工资的,也有大幅度下降的,(PPT显示:制造业工资增长是全世界最快的)。看我选的这个纵轴,转轨中国家的纵轴最大是140,OECD国家是130,非洲国家是160,中国我选的是230,也就是说中国幅度大的多,这个看不出特点,实际上中国的工资增长是全世界最快的,这是正规部门。也就是说随着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也在增长,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说只有经济增长。

  农民工的工资作为非正规部门的代表,应该说在2004年以前我们相信它的工资增长是比较低的。李德水说过去十年增长的比较少。但是2004年增长了6.8%,2005年增长的是6.5%,去年增长的是11.5%。也就是说,长期以来没有涨工资,正好是典型的经济二元结构,最近这几年越来越快,也是说有这个拐点的端倪。去年我们在南水北调上看一年工资是涨了一倍,就是非熟练工人的工资。

  作为另外一个结果,我们都说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还是一体化的,其实2004年我们就做过一个研究,用全国的分地区的制造业工资看过,当时它的制造业工资是一体化程度提出的。今年我们得到农户的数据,农民工外出打工收入的数据,我们也做了一个表(PPT显示:劳动力市场明显一体化趋势),大家看第二行,它的差距是缩小的,从0.27缩小到2006年的0.2。其中地区的贡献率是从2003年的28%,降到目前的20%。也就是说它缩小,同时地区贡献在缩小。也就意味着,把它套在产品市场上的所谓“溢价原则”,它是一个一体化趋势,这都是一些佐证。但是这种劳动力短缺倾向意味着什么呢?这是我原来想到的。第一个,就是说我们现在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按照中国的经验,还有世界发展经验,我们看到其实发展就这么几个阶段,有几个转折点:第一点,最早我们是资源,谁有土地,谁的资源好,这是在农业社会。但是随后,进入了新资本发展时代,谁能够积累资本,实现12%的资本积累率,谁就能够起飞。因此第一次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接着,它的假设是递减的,因此你再积累资本,回报就会递减,导致你非得转到(TFP)增长率,才可能实现经济可持续性。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西方经济学家批评说“中国的增长奇迹”,说你只是劳动力的投入。但是金融危机和那个没有关系,它实现了增长,原因是说东亚有一个特点,是人口红利,导致了人口抚养比不断下降,它们也是这样,测算出来贡献率特别高。这个时候,就是有了第三个阶段,劳动力启动性的。中国很长时间就在这个阶段,我们劳动力供给无限,又实现了资本积累,两个东西加起来,没有资本递减现象,因此就用这个推动着经济增长。它是可持续的,在人口红利消失之前是可持续的,因此你在这个时候提什么口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没有用。企业家也好、会合成整体也好,都会形成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如果劳动力出现短缺的拐点以后,到目前为止根据经济理论和其它国家的历史经验推,我们非要转到TFP型的经济增长,这是我的一个意思。

  还有其它的政策含义,一个是我们注意到很多国家在历史上,真正说善待劳动者,企业雇主善待劳动者,劳动关系的改善,政府通过立法和规制善待劳动者,从偏移资本转向偏移劳动者,也出现这个阶段。它可以给我们一个机会说,通过这些制度的调整,挖掘劳动力供给的潜力。在中国一个最大的制度就是户籍制度的改革。

  第二个含义,就是我们处理内外失衡的时候,我们不能双管齐下、火上浇油。假如说我们强大的贸易顺差是两个杠杆:一个是真的,就是我们的劳动力便宜。一个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假设汇率是扭曲的,扭曲多少我们也不知道。因此,劳动力从便宜转到开始昂贵了,它是一个可以调整的劳动力。假设汇率是扭曲的,可以调整的,我们不知道调整到什么时候。其它国家币值升了以后,就有必要往下压,但是压没了,经济就受到巨大的损害。这是引申的一个结论。

  其它的是怎么运用经济手段,我在这篇文章中也告诉了大家,就不说了。

  这是举的一个例子,就是中国户籍制度改革,还可以促进劳动力转移。这是世界银行做的三种假设,假设今后十年里面还能转移出1%的农业劳动力,它可以增加7%的GDP。假设转移出5%的话,可以增加3.3%的GDP。假设10%的话,它的GDP效应是6.4%。这是作为一个例子。

  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我要强调的是不意味什么,劳动力短缺不意味什么。第一个,我想中国的资源禀赋结构,也就是中国的比较优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改变,也不会在近期改变,这是我看到国外的人作的一些文章,他们讲按照要素密集程度,来看中国产品的比较优势,它叫“显示性比较优势”,它讲中国一共有1700多种制造产品。其中主要的按顺序排是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第二是技术密集型,第三是资本密集型。从自然的、显示性的比较优势,就是通过贸易显示出来的结论看,我们资本密集型产业还没有占据国际竞争的地位。而且它从2000年-2003年做的研究没有什么变化,我们也不能假设最近就迅速出现大的变化。

  再一个不意味着什么呢?不意味着转向资本密集型,转向工业化发展,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苏联,历史上苏联就是劳动力短缺,按照如果简单地说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就是从某种要素密集度,转到另一种要素密集度,那苏联搞重化工业化是合理的,但是它搞的重化工业化的结果是TFP的增长率非常低,而且大部分是负的。其它的几种不同的假设,美国中央情报局测算的,苏联国内学者测算的,等等,它的整个经济增长率是越来越低,最后它崩溃了。因此我们想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从一种过去的,在当时具有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源泉转向另一种经济增长源泉。就我们目前面临的,是从劳动资本投入型的经济增长,转向TFP投入型的增长,而不是资本密集型的投入增长。

  另外樊纲有一个观点,说重化工业化有利于精细增长。表面看不合常识,但是他解释说,每一个产业有一个前向连带效应,有一个后向连带效应,重化工业的产业链条长,因此它的最终结果,直接间接就业效率反而是大的。但是他是说用工业化时代指导方法。然后我指导了一个博士说,我说你用反工业化时代来去反驳樊老师这个观点吧。

  再一个是,不意味着政府积极政策松懈。我跟劳动就业部门说,我跟你们一起鼓吹了这么多年的就业增长,我观点不会改变的,并不是说劳动力多才有失业。今天也不会说劳动力少了,就业就不重要了。

  这儿有一个例子,曲线的部分是实际的失业率。实线,这只能分段的估计,是我们的自然失业。也就是说因为摩擦性的因素和结构性的因素造成的失业,它和经济增长周期速度快一些、慢一些,和所谓的(飞利浦)曲线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说目前我们的就业问题,主要解决的是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增加政府的服务,改善各种培训,减少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因此这些职能根本不会随着整体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而改变。

  再一个,劳动年龄人口虽然速度减的越来越快,而且将来不太增长。但是从总量上看,这是黄色的框图,到2030年仍然有9.7亿,总量上,而实际上那时候的总量比今天的总量还要大。经过一个高度,然后下降了,但是总量还是很大的。同样,它占总人口的比重从现在的71%降到那时候的大概67%,(PPT显示:劳动年龄人口仍然庞大),但是就是那个劳动年龄人口占全国总数的比例,仍然高于现在的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因此说你虽然会发现一个拐点性变化,但是你的根本国情还不会变化,只是在边界上影响你的选择。

  劳动力仍然要转移,从官方的统计看,我们还有44.8%在农业中,从我们刚才的估算看,也还有23%的劳动力在农业中。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最低的,英国只有1.2%。而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比重最高的是日本,它也有25.6%,我们从目前的状况看到这个现象,不知道花多少年。因此农村看不到劳动力了,但并不意味着农村没有劳动力转移的压力。

给文章打分 5分为满分(共0人参与) 查看排行>>
频道热词:智能穿戴  汽车科技  三菱空调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