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创新医疗器械——磁共振成像系统顺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成为全球首台可用于气体成像的临床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这一创新解决了临床无创无辐射精准检测肺部疾病的难题。 这个创新的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是基于现有磁共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市面上常用的肺部影像检查设备,如X光机、CT和PET等,虽然没有电离辐射,但却无法对肺部空腔进行成像。此次获批的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与2020年获批的医用氙气体发生器联用,解决了这个问题。 精密测量院超灵敏磁共振团队经过十年的科研攻关,在气体磁共振信号增强的超极化技术、超快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及人体多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方面实现了全面突破。他们研发的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由“医用氙气体发生器”和“人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两大核心装置组成,有效解决了肺部检测中气体密度低导致磁共振成像信号极弱的难题。 目前,这套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已经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10余家三甲医院及科研单位开展临床应用研究。自此,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能够实现这一新产品的国家。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新产品的国家:用于无创无辐射检测肺部疾病https://news.zol.com.cn/834/8347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