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
第五章 我的英特尔年
1995年,是我个人的“英特尔年”,在这一年里,我的主要采访活动几乎都是与英特尔紧密相联。这一年快到年末时,庄海鸥又将另一个英特尔的特殊人物介绍给我,他就是《我看英特尔》的作者虞有澄。
这一次的采访被安排在当时开始“火”起来的凯宾斯基饭店。采访人只有我和《北京青年报》的吴佩华。我们俩在上午就到了饭店,但是由于时间上出了一些问题,我和吴佩华只好在下午2点进行采访。庄海鸥悄悄对我说,你们俩先找一个地方去吃午饭,回来后再采访。他的心很细,总是在关键时刻不忘照顾好朋友。
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现在,也许一些记者就会闹脾气,认为是被公司耍弄了。但是我和吴佩华都属于做事很心平气和、善解人意的那一类女性,所以我们就自己找地方用餐去了。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吃过意大利饭,于是我们俩就坐在凯宾斯基饭店的意大利餐厅享用了一次意餐。餐厅里人很少,我们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窗外冬日的阳光透过白色窗帘撒进来,披在身上很暖。我听吴佩华给我讲她在日本学习5年的经历,她最初的烦恼和寂寞。她想回家的心情我很理解,因为我也有过同样一番在国外的经历。我们谈得非常投机,但从这以后就再也没有一起采访过。每次见到北青报的年轻人,我会问起吴佩华,他们都说她是领导,在报社坐镇指挥。很多像我这个年龄的记者都不跑出来采访了,我却还一直乐此不疲。许多年轻人问我原因,我说不清楚,只是感到这是我生命中快乐的一部分。
那天我的心情很好,和虞有澄也很谈得来。他是一个很会讲话的人,面相亲切友善。特别是他对工作充满的激情,以及讲到一个人的成功标志是对世界有所贡献,我在心里想,这不就是我生活的目标,而且始终如一地在做的吗?在采访中找到一个知己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情!可惜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他。只是每次在书摊上看到《我看英特尔》这本书时,心里会“咯噔”动一下,“我认识这个作者。”
我将《我看英特尔》全文读完后,有一种冲动是让更多的人知道,英特尔的文化对我们的企业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借鉴作用。我与庄海鸥商量此事,我们一拍即合,于是,这本书就被我拆散了,将它的精华部分采集出来,编写了一套完整的故事,在我们的报纸上连续刊登,并受到好评。今日回想起这一切,仍然感到自己为社会做出了一个贡献。当现在很多报纸开始谈企业文化时,我在1995年便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但可惜的是,那时候的人们还是更关心如何获得财富。然而,没有文化做基础的财富能持续多久?
现在重新再读采访虞有澄的报道,我仍然感到是一篇好文章,因为,我写出的不再仅仅是一家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层面的内容,而是深入到了它的文化底蕴部分。这才是一家跨国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灵魂。
迎接挑战 永远创新 ──与
美国英特尔公司华裔副总裁虞有澄著的《我看英特尔》一书最近出版,该书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年轻企业生机勃勃、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成功的企业总是社会公众瞩目的焦点,它的发展经验更会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像许多搞科学研究的人一样,
谈到为何用中文而不是英文写《我看英特尔》这本书,虞有澄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中国的家庭电脑业前途无量。有的人说这生意不好做,其实国内的机会大得不得了,关键的是有积极的态度,只要去做,机会总是有的。我的人生哲学就是不停地去做,不停地进步,活到老,做到老。我这本书写的不是技术,而是一本写人的书。”
在《我看英特尔》这本书中,
作为年销售额达118亿美元的企业,英特尔获得了成功,而作为“微处理器之神”的虞有澄如何看待成功?“一个人成功的标志是自己做的事情对世界有一定的贡献。”他说。这一思想在《我看英特尔》全书第一段得到充分体现:“每天清晨,当我开车去办公室上班时,心里总是充满兴奋与期待。”也许,这种“兴奋与期待”正是事业成功的动力。
整个的1995年,我与英特尔公司保持着最频繁的接触,相互沟通并建立起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