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2月底、3月初我们就获悉在3月8~13日这天,英特尔、康柏、微软3个公司的3位总裁、副总裁到北京访问。于是,我们用这3个人物在京活动做了头条,我做的标题是《IT三巨头本周闹中国——南盖茨、北埃卡、南北都转虞有澄》。
增加了3000多项功能,从以文档为中心转向以Web为中心的Office 2000中文版
说白了注册就是加密措施,如果用户在非法安装时不注册,Office 2000在使用50次后将不能使用。正版用户在安装时通过电子邮件、传真、电话、信件自然地注册登记。不管怎么说,让用户在安装时又多此了一举。用户多此一举也无妨,关键是微软给Office 2000加了锁,不怕用户盗版了。
难道只是中国的用户需要注册登记吗?当然不是。据微软(中国)产品市场总监闫光说,此次发布的Office 2000北美教育版及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巴西5个国家采用注册登记向导。别的国家采不采用管不了,在中国应用软件要装注册登记有另一番说头。
防盗版就是怕盗版了。怕盗版的原因就是怕盗得多就不好卖了。如果Office 2000不好卖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盗版,或者是盗版不是主要原因,采用加密措施也就没有了加密的全部意义了。
Office 2000需要
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再来看看Office 2000几乎同时发布的WPS 2000的价格策略(金山网页上只有WPS 2000与Office 97 Word相比的结论)。WPS 2000已免费发放(Office2000中文β版为2.1万份且不免费)30多万份,经过4个多月的修改,预测在3月下旬正式推出,零售价格在900元人民币,升级不到300元人民币。从WPS 2000开始,WPS打算转到企业级用户,
当记者问及闫光和雷军为什么Office 2000这么贵,WPS 2000为什么这么便宜时,闫光说,在美国此价格说不上贵(美国平均零售价为495美元)且升级版只有269美元,代理商由于代理批量大,利润空间可以承受,实际价格不会使用户感到贵。在中国则不同,由于代理商批量没那么大,利润空间使代理商感到为难,是价格感到贵的原因之一。雷军则认为,外商开发软件成本本来就贵是Office 2000价格高的原因之一。
当然,相比之下WPS 2000的开发成本要便宜得多。此外,从硬件资源占有来说,WPS 2000本身程序代码就比Office小,如果说Office 2000是一个模块一个核心的话,那么可以说WPS 2000只有一个核心。
当然Office 2000的3000多个功能(3000多个功能用得着吗?肯定又不止是多此一举。)和Web页面制做等等好处还没开说,但是,本文副题就是进忠言,俗话说“忠言逆耳”。
也就是在
3月初还获悉了一条消息,阿尔卡特用20亿美元现金收购XYLAN。由于已经经过了北方电讯收购Bay,朗讯收购Ascend,我对此已经司空见惯了,我应该猜测下一个收购轮到谁?
果然Fore在两个月后被美国电讯收购。
当然,2000年2月24日阿尔卡特又用71亿美元收购了新格网络公司。
我
在去深圳之前我听说美国有免费PC的,这免费PC上有一条去不掉的广告,我觉得很奇怪,我让《焦点》做这选题,可《焦点》没同意,于是我就在我的专栏发表了《免费PC不无偿》:和美国通用无线公司董事总经理
到底能否行得通?美国手机运营商已经这样做了。在美国送手机(运营商靠收取服务费赚钱),倒找钱的事已经不新鲜。手机归手机,PC归PC,说归说做归做。做PC没做过,做报纸PCWEEK可就是这么做的。各位手中的PCWEEK不就是填了一张表格免费得到的吗?有了各位的表格PCWEEK才有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广告客户看过这个数据库,再试用一下,就会相信在PCWEEK上做广告不会浪费自己的钱了。
别自吹了,说什么呢,说免费PC的事儿。免费PC咱中国人现在处于只敢想的阶段,但免费的操作系统咱中国人几乎和美国人在同时享用了,这是千真万确的。尽管现在Linux免费安装、使用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服务更是没影的事儿,但是咱们毕竟亲眼看见了,有人还在每天试用,难道说免费PC硬件还远吗?
说远不远是一回事儿,说可行不可行是另一回事儿。买PC不是像掉进无底洞似的吗?买PC每年的上网(如果上网的话)、升级、购买软件、培训的费用等等相加差不多等于买一台PC的价格。如果说免费PC,那么其应用软件、上网费、服务费一定不是免费的,也就是说从免费PC这件事本身来看,提醒硬、软件厂商,PC的服务、培训、应用软件等远远要比PC生产有“钱图”。
别给PC生产厂商泄气了,人家还指望着生产PC卖PC生存呢,免费PC不是让中国PC生产厂商倒闭吗?倒闭不了,眼看着降价就是了。降价有什么,PC不是天天在降价吗?不会立刻降到免费吧。当然不会,中国肯定在10年内不会,至少10年中国PC厂商不会冒这个风险。
可是,现在不敢不等于永远不敢。敢不敢是另一回事,用户接不接受又是一回事儿。据介绍,当时美国也有些人觉得以公开自己的私人资料获取一台PC太不值,甚至是不能接受的,没想到完全不是这样,现在免费PC的网络“火”着呢!据说有上百万人已用个人资料获取了免费PC,原来美国人也有这么多“开放者”。有人认为喜欢打听或认为“公开个人资料没什么”的中国人比美国人还多,所以中国人接受起免费PC来更容易些。不过这些资料的真实性需要公正、准确才是正事儿。
说了半天,王维嘉何许人也,他为什么对此感兴趣?王维嘉是美国硅谷的200家华人企业中,第一个吸取了3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的华人企业家。自1996年以来一直想在中国做无线Internet接入,据说已在上海、深圳建立了手持信息机的无线接入网,现在国内正在与寻呼台合作誓把无线寻呼推向第三代(第一代数字、第二代中文、第三代双向信息)。这事与他有关系吗?当然有,Internet终端、硬浏览器之类的设备会不会比PC更早免费,他一定在关注。
别扯了,免费PC、免费手持,还早着呢,早归早,现在必须关注。特别是厂商们要关注。管他厂商们关不关注,反正老百姓是高兴了,要用免费PC了。别高兴太早,“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这是中国第一篇关于免费PC的评论,甚至是消息。大约3个月后,中网开始推出中国的消费借贷式的免费PC。大约在我文章发表1个多月后国内各媒体开始陆续登出各种文章。不过到1999年底所有的免费PC不了了之。
115
如果说我1998年《关注Linux》是Linux的开头炮,那么可以说1999年《免费PC不无偿》是免费PC的第一枪,提起这两件事我只会觉得自己至今保持着相当的IT新闻敏感性。
我也经常奇怪,为什么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活动,怎么还会有新闻敏感性呢?是专业还是性格,是天生敏感还是蒙对了?我不知道。
至于我在深圳开会开什么会都发表在我《遭遇深圳——比尔·盖茨第六次中国行纪实中》。
“9:05分会场大门准时关闭”,这是比尔·盖茨
无法,记者只有用手机拨通了微软(中国)公司产品市场总监闫光的电话,才得到记者证。据说微软(中国)公司大部分工作人员昨夜都没睡觉,只为了比尔·盖茨来深圳6个小时,如果比尔·盖茨知道这件事一定会后悔的。
记者进入主讲厅后只见一列足有100多人的记者队伍把贵宾室与会场之间的通道堵得严严实实,所有的记者都举着各种照相机、摄像机等候比尔·盖茨的出现。大概比尔·盖茨是第一次来到深圳,深圳各新闻单位来了50多位记者,他们显得格外兴奋。大厅中不断响起“只许用闪光灯照相一分钟”的广播。
此时,记者发现在第一排贵宾席上坐着联想总裁柳传志、四通总裁段永基等人。记者灵机一动,在他们面前的地毯上坐下,占据了“有利地形”。一会儿,人群突然涌动起来,只见比尔·盖茨身着灰色西装、蓝色斜条领带,被人簇拥着走进了会场,他的脸上露着可爱的外交微笑,信步走上了讲台。这时候记者所占的地势果然发挥了作用,谁知好景不长,刚拍了两张照片,就被醒悟过来的记者挤得站不住。
算了,算了,又不是没见过比尔·盖茨,记者心里感到又是庆幸,又是“阿Q”式的安慰。找了个角落坐下来细听比尔·盖茨的“维纳斯”演讲到底要讲些什么。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总经理
他在例举全球各地互联网分布时说,美国、加拿大上网用户为8700万,普及率为29%;欧洲上网用户有3300万,普及率5%;亚太地区为2700万,普及率小于1%;中国为210万,普及率小于2%;南美地区为400万,普及率小于1%;非洲为100万;中东为100万。
比尔·盖茨特别分析了中国市场。他认为中国市场的硬件特点为:PC普及率小于2%,但有成熟的消费电子市场,还有不可思议的4000万VCD市场,同时2.4亿户家庭相当重视教育的市场条件。在上述状况下,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5年来投资4000万美元,从Windows CE为平台切入中文掌上电脑及家用电器式的电脑市场,这就是维纳斯计划。
盖茨充满信心地说,拥有Word、Excel、Paintbrush、浏览器、电子邮件、VCD光盘、内置Windows CE为引擎的产品于1999年下半年上市。说着比尔·盖茨请
在演示之后是问答时间,比尔首先独自坐在台上高高的转椅上,接着请微软两位副总裁柯得施和彼得·克努克上台左右陪同。在此会之前微软(中国)公司曾告知记者,此时不是记者提问时间,只听观众中有人问微软(中国)公司选择合作伙伴的问题,比尔·盖茨回答说,微软希望与香港和内地的中国厂商都合作。又有人问及Web TV的问题时,比尔·盖茨认为实际上维纳斯计划的灵感来自网络电视,而网络电视的关键是用户使用量,用户量一大,费用肯定就会下降。还有人问及目的站点如何面对资本时,比尔·盖茨幽默地回答道:“你在做广告吗?”全场轰堂大笑。当有人问道比尔·盖茨家里如何使用网络时,比尔·盖茨答道,我经常用显示器遥控看我3岁的女儿在什么时候睡觉,全场又笑。不过记者认为,如果他女儿长大了是否会反感自己经常被父亲监视呢。
突然间,一个高个儿的带南方口音的用户激动地发问,他说:从Windows 95到Windows 98,再到Windows 2000的推出,使我们用户每一次都感到沉重的压力,你如何为中国用户省钱、减轻压力?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这大概是比尔·盖茨在深圳6个小时之内听到的最热烈的掌声。谁知比尔·盖茨应对自如地回答说:我们高兴你用Windows 95系列产品。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回答说明比尔·盖茨的成熟,或者是他不止一次地回答过这类问题。接着他说,其实,在Windows系列产品中我们加入了输入法及中文显示功能,我们的价格自然保持和英文版差不多的价格。
另一个提问者用英文问及美国司法部对微软一案将要做出判决等相关问题时,比尔·盖茨冷静地回答说:无可奉告。全场发出嘘嘘的笑声,这也说明对于比尔·盖茨来说,这类问题是他经常要面对的。
宣布散会以后,比尔·盖茨有15分钟的休息时间,据说在这15分钟内与联想总裁柳传志进行了相关问题的研讨。
记者早早来到下一个“支持政府上网工程”签字仪式会场(深圳厅)占领“有利地形”。果然比尔·盖茨进入会场后第二排座位“地形有利”。微软(中国)总经理与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力签署协议后,是记者提问时间,记者们提问十分踊跃,但问题大都是综合类报刊记者提出的非专业问题,记者十分着急。突然间记者发现西岸公关副总
“我是每周电脑报社记者,请问微软是否准备支持Linux操作系统,如果我是你,会使微软公司所有应用软件在Linux操作系统上运行,你认为这个主意如何?”
比尔·盖茨反复强调了微软公司只支持Windows主流操作系统的立场,并且一再声明微软应用软件在Mac OS上运行得很好。记者注意到比尔·盖茨并没有直接用“不支持Linux操作系统”这句话。
会后记者才发现此问题是比尔·盖茨深圳之行中回答的惟一一个专业性问题。
此次微软公司支持政府上网工程签约只向40多家部委捐赠微软Windows NT Server、SQL Server 7.0和Exchange Server 5.5作为政府上网软件信息平台。
在此之后签署的“中国人民银行与微软公司企业协议”,是中国人民银行向微软公司一次性购买1万套Office 97、Office 2000,Windows 98和NT Workstations及相应两年内的升级版、Microsoft SQL Server 7.0 350套。
深圳市政府与微软(中国)公司签署的备忘录中的内容是,深圳政府承诺当地政府机关使用正版软件。作为对大宗正版用户的回报,微软除了给予软件购置上的特别优惠外,还提供高级顾问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
“这下微软(中国)今年的销售任务都完成了吧”,记者参加完几项签约后问微软(中国)公司产品市场总监闫光。
“早着呢”闫光笑着回答。
“比尔·盖茨没讲什么。”
有人失望。
“比尔·盖茨真是微软的好商标。”有人羡慕。
“他太可爱了,有钱人的气质就是不一样。”也有人仰慕。
这就是比尔·盖茨、微软(中国)、记者及来宾们的深圳遭遇,遭遇深圳的大致经过。
我要重复提的是在回答我的提问时,比尔·盖茨间接表示不支持Linux,我同时为此还发了消息。本来比尔·盖茨不支持Linux这件事不是新闻,但他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说明还有余地,真的,如果我是他我会把Office 2000移到Linux上去。
116
我以为他只是在和老朋友随便聊天,没想到他两个月后出台飓风499,一气之下将硬、软件服务分离,不预装Windows 98。当然不预装Windows 98的主要原因也可能不完全是为了比尔·盖茨深圳之行没理会长城集团,我只能说这件事微软(中国)考虑不周,忘记了老朋友,或许什么都不是,是因为微软(中国)领导不断换人,所有的合作伙伴关系没有继承下去。
长城集团开创了硬、软件服务分离的时代,就像13年前开创了销售代理、委托加工时代一样,当然联想集团对此有些看法,这些看法也不是没道理的。例如说这是鼓励盗版、不负责任的态度。可有些人还认为这正好是鼓励软件零售的方式呢。不管怎么说长城集团结束了中国硬件系统捆绑软件的时代。我认为这个时代很重要,是向未来应用软件操作系统,开机就有、关机就无,像取电费一样按时间发取软件使用费过渡的必经之路。
我在长城集团的收获很大,以刘云飞的笔名写出了《壮哉南疆长城》:
你见过中国10级的磁头生产净化间吗?
你听说过中国电源厂长年终奖10万元吗?
你见过8条并列的计算机板卡生产线吗?
如果你想看到这一切,那你应该去长城生产基地。
如果你没见过以上这些就没有资格评论中国PC工业。
汽车从深圳驶向蛇口方向的路边有一片白色的厂房,厂房门口竖着一块扁形地碑上写着“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
战胜自己,怎样战胜先不管,先看看长城的工厂吧。
海量存贮设备有限公司离总部最近,在总经理卢明和副总经理杜和平的陪同下,先到海量存贮设备厂。这个IBM占80%、长城集团占10%、深圳开发科技公司占10%的合资磁头设备厂,制造的是巨磁阻磁头组件(GMR、HGA),和普通的磁头相比,GMR读出信号大3~5倍,它是计算机硬盘容量突破100GB的关键技术。
占地5
台湾PCWEEK一份市场调查报告表明,IBM硬盘占据市场份额的18%,这18%市场份额的磁头均来自海量存贮工厂。
占地
去年年产96万台的电源厂日子最红火,为长城集团创造了1000万元利润。董事长王之将其中10%发给了电源厂职工,并声明10%中的10%是给厂长的。厂长笑眯眯地接待了记者,并告诉记者一般车间中上层领导也可以拿到5~7万的年终奖。今年又怎么样?今年1~2月份淡季已产销22万台了,看样子今年突破百万台不成问题,百万台中有20万台销往零售市场。电源中除了大功率管为进口之外,元器件国产化率达90%。这样的指标显然有些过时,但是这样过时的指标代表了过去长城显示器的理想和现代的水平。
记者又来到长城集团国际信息有限公司主机厂3.
就在这个厂房中还有一条金长城品牌生产线,自我设计的金长城品牌机与IBM Aptiva出于同一厂房的背景能否说明“金长城”与Aptiva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性能价格完全一致呢?不,总经理卢明回答。他说,“金长城”完全是自我设计,而Aptiva的设计在美国,在质量、工艺上,“金长城”不低于任何品牌机。
8条板卡生产线设在
深圳开发科技,这个为长城集团创汇近4亿美元,利润5亿元人民币的工厂(前身为1985年成立的开发科技蛇口公司)
“家大业大”是记者看完这六个厂(包括金长城应该是7个厂)后发出的由衷的感叹。回到王之董事长的办公室里再与他“舌战”市场策略,心里有点发虚,这么壮观的计算机整机、零部件,外设工厂的“老板”,为什么在宣传上采取“低调”?难道这真是他的本意?决不,王之说,他认为百万台、几百万台的显示器、板卡、电源算不了什么,要上就要上千万台,这才是长城的目标,这个目标也会使“金长城”的采购成本极低,这正是“金长城”品牌宣传的后盾。
告别王之董事长后,记者不由心中赞叹:南疆“长城”生产基地与美国、日本、德国等计算机工厂水平等同。同时,记者也为南疆“长城”品牌机呐喊。
117
一直想看看中国最大的PC整机生产线联想电脑生产线,听说它已从东莞搬到了广东惠州和惠阳之间,
这里距惠州港
管他招商不招商,我是来看生产线的。我急不可待地说,还是先看看生产线吧。联想公司是世界第四大主机板卡商,有职工1000余人,年产300万块主机板卡。
走进主板厂房,看到A、B同样的两条运动状的生产线。什么叫运动状的生产线?就是工人们在操作的工位上面对的是运动的板卡,看起来让人着急,但是每个工位的工人都从容自如地插装、检验、焊接。检验工艺一般是人工的,一块板卡上分为若干区,一个工人负责检验一个区。焊接工艺是免洗波峰喷雾式的,每块主机板的制成需要38分钟,每天可以生产1800块主板。让我新奇的是成品主板包装非常精美,除了有考究的内包装以外,还有漂亮的印满英文说明的蓝色硬壳包装,即使是联想电脑自己用也要用这样精美的包装。
科技园目前还有一个叫做科惠公司的印刷电路板厂,现有职工1400人,去年月产50万平方英尺印制电路板,今年要达月产70万平方英尺印制电路板。
4条整机生产线出现在我的眼前时,记者感到联想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电脑厂商,名不虚传。
据介绍,这里还有一个与惠普合资的联惠公司专门生产惠普喷墨打印机,目前拥有60人,去年生产12万台,而今年会扩至500人,这个工厂年设计能力百万台。
其实,这块土地目前利用率还不到五分之一,记者来到联想科技园的水塔上看到淡水河畔大片土地设有高尔夫练习场,多功能运动场,加上淡水河上的弧形桥,简真就像一个现代化的世外桃园。
“大亚湾”的现代世外桃园在召唤中外计算机厂商来投资。
他们能来吗?联想是他们的什么人,他们来投资?记者问及联想工业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建忠,杜总笑着说还要靠你的宣传。联想电脑的规模几乎使联想电脑成了目前中国市场上中外厂商最大的竞争对手,这些整机,外设相关的厂商能到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的科技园来投资吗?答案是十分明确的,只可惜只有联想科技园自己还不知道或者是知道了也不愿承认。联想科技园你又美丽又糊涂,你用你美丽健康的外貌在糊涂地招商。
记者在长城国际深圳生产基地采访时发现,那里的一般工人月薪在800~1000元左右,据 说招一个工人就为这个人的家乡贡献一个脱贫户(年收入在万元之上)。这件好事同时也说明深圳劳动力便宜的优势在减弱。而大亚湾区则不同,离深圳虽然只有
惠州是惠州,联想是联想,如果联想科技园不更名改姓,很难招到IT硬件企业到这里来落户。这个例子也说明,本来就难的招商,企业办科技园招商更难,除非招到非IT的企业,可是非IT行业又有什么行业的企业比IT业更红火的呢?
由于
我在Comdex′99论坛上干什么?我烦透了让我主持信息主管高级论坛。尽管很多人第一次见我好像很兴奋,但我一点也不感兴趣,第二天就让牛晓云替我去了,她算是帮了我的大忙。
但是,我也不觉得是空跑去了一趟,我根据我以前的感觉加之Comdex′99的新闻片头写了一篇《信息要含金》发表在自己的专栏上。
本来查询信息是为了节约时间,而现在大量的信息查询不但没有节约时间,还浪费了时间,这是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小明发出的由衷感叹。他的感叹间接地向ICP、ISP提出了信息要含“金”的箴言。
信息怎样才能含“金”?起码不能是信息垃圾。什么叫信息垃圾,严格地说,凡是传统媒体发表过的信息,就是已经被新闻“粉碎”掉了的信息,变成信息垃圾了。如果真要这样定义信息垃圾,那么对ISP、ICP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因为他们目前所采用的新闻、消息绝大多数都是传统媒体发表过的。这样说未免太苛刻,因为目前ISP、ICP们没有能力获取传统媒体没有发现的新闻。可用户和客户更苛刻,如果ICP、ISP们无法做到传统媒体做不到的事情,怎样引起更大范围内用户的关注?没有用户的点击关注,又怎么把这关注率卖给自己的广告客户?
造成信息垃圾的主要原因有三,即ISP、ICP们还不知道新闻的易碎性,也就无法知道什么是被新闻粉碎了的信息垃圾,也就难怪他们在利用、传递垃圾了;Internet的发展使信息及信息垃圾的获取、传输成本几乎等于免费,造成了垃圾的存在;为了省事儿,用别人的报摘有多省事儿,几乎人人都能做到,人人都能做到的事儿凭什么你能挣钱?误以为用户和客户有更多的时间来查询这些信息,说白了以为用户是信息查询专业户,误以为信息越多自己的站点越受欢迎。
胡小明主任在Comdex/China′99信息论坛上发言举例指出,现在买书(或者查询信息)并不是凭个人的经济实力,而是凭自己有多少时间,根据他的时间和经验,每人每天能消化、分析的资料只有3000字!这3000字就一定要“金”。
绝大多数人不是为了查询资料而查询资料,都不是资料信息“查询专业户”,他们的查询是为了辅助自己的决策,也就是说一定要给你的用户在用极少的时间查询资料后,留下更多的决策时间和执行时间,而且这种信息资料非我网站莫属,我网独有才能获得更多的有效用户,注意,这里说的是有效用户,是获得信息、再用信息去产生经济效益的用户。
胡小明还在自己的演讲中指出,网络信息服务的取胜决不是在于信息的广度而是深度,并且要以为用户节省时间为中心,也就是说具有深度的、尽量短的信息才算是含“金”,并不是所有不是垃圾的信息就是信息“金子”。
什么叫深度信息?也就是说ICP、ISP们不要开“信息百货公司”,而要开“信息专卖店”,专门提供一种深度信息。深度信息说出来是四个字,做出来可不容易。废话,要是深度信息那么容易,又是谁都能做了。
Internet的炒作、普及已有5年的时间,目前无论是Internet的用户,还是ICP、ISP,还是接入商都应该面对求质不求量的现实了。有消息说中国网民已有300万,还要上1000万。300万也好,1000万也罢,这些人当中有多少是在利用得到的信息去挣钱?有多少企业去利用上网获得经济效益?有多少人、多少企业离不开Internet?有多少人开始热衷于Internet,后来又觉得就那么回事儿?这些问题应该细化研究。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信息要含“金”,用户也要含“金”。
信息流动已经是够快的了,关键是快捷的信息流要产生同步的物质流动和资金流动,如果不是这样,再快的信息也是无效信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息要含“金”不算完,还要用信息“金”去换取资金和比资金更宝贵的时间。
118
PⅢ在中国发布并有整机供货后,许多网站、媒体对此加以评论,我看这些评论都没有说到应用软件的问题,于是《原是AP运动——理解PⅢ》发表在我的专栏上。我认为:关于PⅢ的评论不少了,这么多人对PⅢ的性能指手划脚,那么多人对PⅢ说三道四,而为什么不可以把PⅢ的性能提高不提高,新内核还是旧内核放在一边,为什么不可以把新增加的70条指令看成是一次应用软件(简称AP)的运动呢?
要问用户是买新技术还是买新的应用,用户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买新的应用。可是没有新的指令怎么会有新的应用呢?PⅢ70条指令就能编写最新的应用。没有新的指令不可能把应用软件带入新的应用境界。当年MMX出现时也有过类似的现象,结果好像是MMX淘汰了,奔腾Pro淘汰了,连PⅡ也快淘汰了,但MMX57条指令所编写的应用软件都一直留在英特尔的应用软件供应商及其用户的应用环境中。对于MMX所掀起的多媒体应用软件运动至今让人不能遗忘。可以说奔腾向奔腾MMX、奔腾Pro升级是一次应用软件的递增捷径。
人们不断地埋怨英特尔、微软每次硬、软件产品的升级都会给老用户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但英特尔芯片应用软件不升级行吗?用户不答应,竞争对手当仁不让,市场上炒作没有由头,厂商公关公司、新闻媒体没有说头,产品广告没有做头。于是乎只有推新产品,推新产品还要保证兼容,特别要保证应用软件的兼容,要兼容就不可能是全新的。
在华为公司采访时获悉,华为公司每推一种新的网络软件产品要求技术复用性要达到70%,以保证技术、市场的继承性和开发的速度。因为对PⅢ的创新性的看法也是一种来自IT业的启示。
当然英特尔公司不会完全同意本文的看法,不过,英特尔公司在MMX、PⅢ新指令出来前后都做了大量应用软件开发商的工作和投资。记得1996年10月MMX推出之前,英特尔就已经把这些指令公布给自己的应用软件供应商了。1997年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优秀软件评选的主题也是MMX应用软件,此次PⅢ公布,国内外软件厂商同时推出200多个应用软件,在中国
不可否认,并不是每一个用户都需要PⅢ,都需要用PⅢ70条指令编写多媒体、3D应用软件,甚至并不是以前的MMX应用软件至今对每一个用户都必不可少,特别是商业用户他们需要的跨平台办公、MRP、ERP应用比什么3D、多媒体应用软件更甚。但是还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如果一个公司的芯片它的应用软件不多,范围不广,寿命不长,没有未来的继承性,用户不会多,量也不会上去,价格也下不来。PowerPC、Sparc、Alpha、MIPS,这些芯片的技术哪一个不是在5年前就一直说比X86强?可哪一个的市场量又超过了当年的奔腾、甚至386、486,即使他们的总和至今也没超过1998年的“奔系列”1亿片的销量。
为什么?可以说其定位不同。为什么?可以说其价格太贵,为什么?可以说他们太分散,为什么?还可以说出无数种体面的答案。有一点他们说不过去的是,他们每一种芯片的应用软件都没有X86多。也就是说要是这些芯片有更多的更广泛的应用软件,有可与英特尔平台相比的用户和价格,而不是追求“全新的技术内核”,可能每一种芯片的系统前途会比今天更好。
再说,500MHz PⅢ比450MHz PⅡ快93%,这个数据对于一代整机一代应用来说应该是说得过去,说得过去是说得过去,IA-64位离PⅢ相距不远,按英特尔/惠普公布的时间表,IA-64位公布的日子就在明年,也就是说PⅢ撑死了就2—3年的市场寿命,如果开发PⅢ的应用软件、推广应用软件,用户再用得上PⅢ的应用软件,时间还很紧张。由此也可以断定IA-64位的应用软件开发测试正在进行。
读完本文读者可以将今后任何硬件、系统软件的推出类推到是一场AP应用软件运动也不过分。
但是整个3月PⅢ处于只闹不热状态。
当然,我还出席了Platinum(中国)公司“最后的晚餐”,并且说了些笑话缓和当时的“悲壮”气氛。就是这么残酷,我已是久经收购的记者了,还是忍不住自己的眼泪。Platinum(中国)的员工告诉我CA的(中国)公司人如何如何,我打电话给CA(中国)公司的员工,没想到他们说他们也是被其他的公司收购来的,他们已经经历过了这一切。
3月底,英国GEC公司以21亿美元将美国电信集团的RELTEC公司收购,并将其归入下属的马可尼通令集团。
4月初我获悉Apple和Novell公司也要开放部分源代码,我立刻感到去年Linux开放源代码在起着潮流式的作用,于是我发表了《开放了还卖什么——操作系统有免费趋势》。
突然间,我们发现最值钱的操作系统源代码开始开放了。可不是吗?上月初Apple宣布开放Mac OSX部分源代码,月底又听说NetWare也准备开放部分源代码;康柏(中国)也向中软公开放64位Unix源代码。如果说Linux不属于任何企业,可以免费提供,那么Mac OSX和NetWare、64位Unix源代码都开放,这些公司还卖什么?
早在5年前Oracle公司就说过,如果谁要买Oracle公司的应用软件,Oracle就免费提供数据库管理系统。也就是说,免费提供数据库(当然与开放源代码还有本质上的区别),是为了出售应用软件,是为了促销应用软件。可开放源代码还是另外的意思,那就是吸引应用软件开发商,开发出更多的应用软件,有了更多的应用软件才能扩大自己操作系统的市场占有率。
肯定我们会注意到这次开放源代码“运动”中,最大的桌面操作系统Windows 2000没有开放的迹象,也就是说在开放与不开放源代码问题上微软处于孤立状态,且Windows系列价格居高不下。为什么微软不开放操作系统源代码?这是因为其在桌面已占有80~90%的市场占有率,既然开放源代码是为了扩大自己操作系统占有率,微软已经占据了桌面操作系统市场,开不开放又有什么意义?
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微软从来在技术、市场上的“创新”不是发明式的,而是发挥式的。无论Windows是发挥Mac OS,还是Windows终端是发挥NC;无论是Internet的战略转移还是Java平台的变更,微软总是在口号上落后他人,在行动上紧追猛赶。
可以猜想,微软在操作系统上源代码的开放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只有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源代码开放,才算PC操作系统的源代码彻底开放。
反之,如果微软公司坚持不开放操作系统源代码,Windows系列在开放源代码的口号和实际行动下市场占有率会相应缩小。当然可以说缩小只是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当然,我们可以察觉NetWare和Mac OS的开放不是很彻底,特别是在内核和安全性方面都有些“留一手”之感。这是很自然的,谁也不会一下子将源代码开放成像Linux那样彻底。
也可以说开放源代码本身对市场的影响不会那么直接和迅速,只能设想开放本身是对Windows系列霸气的一个挑战和筹码,实际上要产生实质上的市场影响力还需要5~6年以上的时间,这种推算是基于1993年Windows NT的分布至今才对Unix市场占有率产生了动摇式影响。如果要达到这样的影响,还要叠加上当年NT式的宣传效应。
说到底开放源代码对中国应用软件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当然是个发展应用软件产业、市场的好机会,至少可以多一种操作系统平台的选择。
过去我们发展中文平台不也是为了“种上”自己的“庄稼”(应用软件)吗?现在为什么不呢?免费的“土地”(操作系统平台)干嘛不种,不种白不种。如果我们的中文应用软件能够支持Windows、Mac OS、NetWare、Linux等多种操作系统平台,我们至少可以说应用软件支持多种平台,至少可以说比微软的应用软件多一些价码。这有点像SQL Server 7.0,再好的数据库只能在Windows NT一种操作系统运行,它必然会失去一些Unix市场。
几周前本栏发表过一篇关于免费PC的文章,现在又说操作系统也有免费趋势,这不明摆着说硬、软件都有“免费午餐”的趋势吗?问题严重了,这硬、软件都不要钱了,什么要钱?当然是服务和应用软件,只有服务和应用软件才是永恒的“摇钱树”。
119
就在此时国内通信厂商、PC厂商、网络专业厂商向网络硬件市场发起攻势。我们的《焦点》就这个选题展开了讨论。两个月后长城、联想、同创、方正等主力PC厂商分别推出了自我品牌的产品。当然“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华为公司)已早有从网络到交换机类的产品。
我于
另外,我还感受到了《合作万岁——康柏Innovate Forum′99有感》。
凡是你能想到的美国软件公司都来了,德国最大的软件公司SAP来了,英特尔公司总裁贝瑞特、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也来了,他们来干什么?他们来参加
其实平常也能听到合作之类的词,可此次在康柏大会上则另有一番意思。
埃卡不畏惧
半圆型的硕大模型在讲台上开始转动,埃卡·菲弗尔随着转动的模型出现在讲台上,掌声过后,埃卡简单地向5000位来宾们致欢迎辞后立即进入康柏目前实质性的问题。他说,虽然康柏公司经济状况低于人们预期的希望值,但是我们并不畏惧,我们会继续战斗,正如我们5年前提出要做世界上最大的PC厂商一样,我们今天提出Non-Stop e-Business战略,达到Web-enable企业用户。
而这一切我们会比以前更加重视、依赖我们的合作伙伴。
康柏公司已经完成了2万个企业网络,已经能够提供1000个企业计算方案,已经有了500个企业级用户,已经在世界范围为112个股票交易所提供了方案,这一切都是康柏公司与合作伙伴的杰作。
的确,康柏公司在过去声称没有应用软件,自己也不打算开发应用软件,那么为什么在美国企业计算中还能占34%市场?当然是合作的成果。有记者问,电子商务是IBM公司两年前提出来的,康柏Non-Stop e-Business有什么稀奇!费菲尔理直气壮地回答:这只是巧合而已,何况我们的电子商务永不间断。看样子Non-Stop e-Business总有与IBM合作之嫌。
专访成“灾”为哪般
如今的康柏公司产品种类之多,可谓“家大业大”,此次革新论坛对于来自53个国家的218名记者来说,大会还设有20个以上的专访在等着大伙儿。不访吧,怕漏了什么,访吧时间太紧张,还好,挑有兴趣的访吧,台式PC的专访桌子总是挤得满满的。无奈记者只有到工作站专访桌上去访访。
康柏现在既有Unix/Alpha工作站也有NT工作站,之间关系怎样协调?答曰,其实前者是64位后者是32位,用户很容易根据自己需求做出判断。康柏的Alpha和PC平台是否打算支持Linux?答曰,我们的硬件平台上可以运行Linux,但没说支持Linux。
看样子康柏现在支持Tru64 Unix、NT、Open VMS已经够多的了,在操作系统上没有什么与PC合作的意思了?没准儿,如果康柏在PC上跟着IA-64走,那么自然而然支持7种操作系统了,届时竞争对手的操作系统不支持也得支持,合作也是残酷的。
工作站是直销还是分销?两者同等重要,两者互为补充。销售方式也是合作为好,不仅是与外部合作,内部销售也需要合作。
还是没轮上问PC,再进入网络专访屋。康柏有什么网络产品,嘿,正是因为康柏没有大量的网络产品,才有问头呢。问问康柏网络专家,目前网络管理已到系统管理,OpenView、Tivoli、Unicenter TNG这三种典型产品康柏钟情哪一种?答曰,三者各有所长,OpenView生于惠普,当然惠普系统上最无缝,Unicenter TNG生来没有硬件平台,给用户的感觉似乎最开放,Tivoli被IBM“收养”,属于两者之间,不过三种产品还是要根据用户本身的硬、软件基础而定。
再看看一张图,康柏公司的网络合作对象除了所有的专业网络公司以外,还与北方电讯等传统通信公司有联系。
PC In side?
正当国内有些预言家们说PC会融入家电之时,此次到会的各国记者们也有类似PC Inside之类的问题。其实这有什么呀,本来对于网络来说PC就In side。说PC融入家电又没说企业用户不用PC,这不就结了呗。
好不容易挤进了PC专访室。记者第一个开炮,怎样看待免费PC?没想到这个问题叫PC产品经理Jerry吃了一惊说,在美国的确有这种事儿,但是康柏PC不会免费,只是PC主机外表会越来越薄,有点向笔记本方向发展,但笔记本机更趋于移动性。目前我们台式机工厂开工量很足,台式机市场还以14%速度增长,是康柏台式机的市场后盾。
不过低价PC对传统PC市场有压力,康柏公司正通过降低成本等4项措施来迎战。
手持PC专访桌上放着一个银色精美的手持PC,说这个名叫Aero 2100的“小家伙”是彩色并能做语音处理的,一问价格499美元呢!康柏就是这“毛病”,什么都好,什么都贵!7年前降价、杀价那股劲儿哪儿去了?可能时候还未到吧。
CRM我比IBM强
什么叫CRM?这是康柏为金融系统解决方案定做的“客户关系管理”层。这也是记者问及主管金融企业计算总裁:怎样对付金融领域强大的竞争对手IBM时得到的最初和最终的答案。
原来早期传统银行的网络都是IBM公司提供的主机网络,每一个主机都分别独立负责着存款、信用卡、贷款等业务。在过去,用户在前台通过银行业务员对着这些主机,而如今有了Internet网上取款、自动存取、呼叫中心手段的介入,面对用户要有统一的界面,而后台主机系统也需要一个高速数据存贮系统来协调主机之间的关系,这就叫CRM。
把主机系统废掉不就完了吗?不行,这些主机应用软件十分成熟可靠,要利用它们,要改造它们,康柏的CRM就是改过和利用主机系统的系统,这下子轮到和自己金融领域中最大的竞争对手合作了,这种合作的应用软件谁开发?当然不是康柏自己,还是与应用软件商合作。
现在这种改造性的合作开始了吗?没有大规模地开始,为什么?这些银行正处于Y2K的前沿阵地,谁目前也不敢轻举妄动,一过了2000年银行的改造就要开始了。
记者还在此会上听到今年PC市场不会像预期那么好的一个原因是,用户们看Y2K问题,解决Y2K问题比购置新PC要优先得多。不过,这也是厂商与用户、厂商与厂商合作的好机会。
之最的合作合作出最大的PC厂商,请了最大的芯片厂商、最大的PC操作系统厂商和最大的目录服务厂商来开此会,研讨今后PC的革新,够劲儿吧!
埃卡握着英特尔总裁贝瑞特的手激动地说,我们与英特尔合作16个年头了。可不是吗?英特尔怎么能不来?康柏公司也是英特尔公司最大的客户,一年2000多万个的CPU订
单来自康柏公司。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怎么能不来?一年从康柏公司得到2000多万个授权合同。
年轻的Novell总裁史密特也和菲弗尔一起转上讲台。菲弗尔在介绍
网络的第一次浪潮是以连接上网为中心,第二次浪潮以人际关系即争夺网上信息关注率为中心,现在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利用网络,而不是被网络垃圾信息所利用。网络和PC会越来越复杂,而这种复杂应该使我们的生活越变越简单。
接着史密特总裁还演示了NDS目录服务,可以说NDS会有比任何一个企业级软件更多的合作伙伴。
史密特总裁精彩的讲话获得了长时间的掌声。菲弗尔称赞其演说带有震撼性。
菲弗尔在介绍比尔·盖茨时说,比尔·盖茨是第三次来参加康柏公司的革新论坛,微软公司也是康柏公司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比尔·盖茨在热烈的掌声中开始演说,如果说比尔·盖茨的演说中提到数字神经等概念已经不新鲜,那么对来宾们来讲比尔·盖茨本人却比任何事物都有新闻性。比尔·盖茨强调了人们对电子商务的数字有误会,他说,实际没有电子商务,商务的数字也会完成。他说在未来的操作系统中也会包括话音处理等功能。在微软公司已消灭了纸上订单……
这真是一场极有意义又互相依存、互相竞争的合作。
实际上PC产业的CPU、OS、AP等纵向划分的合作变成了纵向划分、横向合作的阶段。
连吃也要合作
别说论坛100多家软件、网络厂商都到齐的这种合作态度,就连午饭餐桌上也放着醒目的Tivoli招牌,告知来宾们这顿饭是怎么回事儿。下午走廊里还放着一些小吃,有趣的是每张桌子上的饮料上写着SAS,咸点上写着Oracle,这点心是合作着吃,合作着干,合伙挣钱。
合作生存,合作共存,合作没商量,合作万万岁。
120
很有意思的是,从美国回来后我于4月底去上海做题为《策划 财富》的演讲,飞机上遇到了一位也去休斯敦开会的康柏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他一见我就握着我的手说”合作万岁”,同时还背诵了我文章中的段落,我很吃惊,同时也很幸福。
我去美国之前必须写我的3—4期的专栏,记得我好累好累,哪有那么多好的选题呢?
于是我决定对IBM与Dell公司的合作发表评论,这篇评论虽然晚了两周,但是其中的观点还是非常新,因为谁也没有发表过《160亿美元有幕后》,我认为:160亿美元相当于IBM PC一年的业务量(IBM 1998年全年营业额817亿美元,42%为硬件,硬件中的收入一半来自PC);160亿美元,差不多是Dell公司1998年全年营业额(1998财年上半年为82亿美元);160亿美元,相当于康柏公司1997年前三季度的营业额。IBM与Dell公司160亿美元的合作决非像公开发表的相互利用渠道、科研专利、OEM那么简单,可以猜想160亿美元合作有幕后。
幕后是什么?可不能瞎猜,要猜也要有根据。算算IBM与Dell去年PC的业绩,差不多300亿美元以上,会不会在今年造就一个超级PC制造商呢?会不会在使PC市场在维持了康柏、IBM、Dell、惠普四强四年之后的今年重新排位呢?
可没说IBM要收购Dell,也没说Dell要吸纳IBM PC,只是猜想。猜想也要有理,就要仔细分析一下目前PC产业和市场的总体状况。从文章开头分析的数字来看,IBM与Dell PC的营业额最接近,他们都在160亿美元左右,康柏比他们高出一个量级,已超过200亿美元【康柏1998年PC营业额应该=371亿美元(总数)-140亿美元(大约是1997年DEC被康柏收购时的年营业额)】。这种“三国演义”的局面会不会产生联合“抗曹”的结果,值得一猜。因为即使是康柏今后把重点放在Alpha平台上,也不会动摇康柏PC业界老大的地位。可是IBM与Dell合作后结果就不同了,300亿美元以上年营业额的PC联盟形成了,康柏公司PC年营业额肯定被甩在这种金钱堆积的联盟的后面,而且又过了个一个百亿美元的坎儿。
要猜就要有猜的“套路”,看看PC产业、市场的整体状况。3年前PC产业、市场就有低价PC冲击的苗头,但那只是NC的“纸上谈兵”。后来1000美元的PC真的出台了,再后来600美元、500美元又动真格的了,很难说是否会在今、明两年冒出300美元的PC来。那是美国,中国是中国,其实中国兼容机早就是600美元(大约5000元人民币时髦配置PC)了,即使是国内品牌机还有突破600美元的余地。
利润低不挣钱那是为什么?郭士纳可不傻,他既然能把那么多“精英”“搞掂”,小小的PC账当然能算得明白。这里可没有猜IBM会放弃PC的意思,可以猜出,他现在一定在力争今年怎样弥补去年PC亏损的9.3亿美元。
力争也可能是内部挖潜,也可能是内外部转嫁,IBM与Dell的合作不能不让人猜想这可能是IBM力争今年PC打“翻身仗”的策略。当然这不包括IBM只想做Dell公司的OEM供应商,而不要自我品牌PC的大胆猜想。
IBM公司是20世纪信息产业当之无愧的巨人,30多年来他一直为争取1000亿年营业额而奋斗。为了这个目标,IBM公司已经做出了许多大胆的产品结构改造,使之从一个完全性的软、硬件公司向一个服务性公司转变。在它营业额不断增大的同时,它居然没有像AT&T那样被两次解体,这不能不说明是其大而多元化产品市场的成功。那么怎样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IBM公司一定会有突破性的改变。
近日有消息说郭士纳称PC时代已结束,PC已融入信息家电中去了,这是不是给了什么暗示?不敢再猜了。
那Dell与IBM合作除了有联合“抗曹”之嫌以外,还有什么别的幕后吗?毫无疑问,Dell公司的直销已经成功了,Dell公司是不是想带着PC直销这样的光环步入一个其他行业的直销商之列呢?这种猜想是因为“电子商务”太诱人了,而“电子商务”需要在各行业铺开则必须在有代表性的公司推动下方可成功,而Dell公司正好就是这种具有高技术性的直销代表公司。Dell目前就是直销代名词,是Dell整个内部机制(包括管理、财务、客户)都已筑成了直销的合作体系。
或许,上述猜想根本不是猜想,就是160亿美元的合作实质,或者就是合作的结果,更可能是合作的“副产品”,有时“副产品”比正式产品更具魅力和前途呢。
有一句话,如果都猜对了,就不叫猜了,如果猜的不对,那叫“防人之心不可无”。况且IBM和Dell两家公司都好着呢,猜猜也无妨。
同时写出的还有一篇《向“钱”看——给工厂企业算算账》:都说硬件产品利润低,低利润的硬件厂商怎么还都活得很好?都说软件、芯片、网络产品利润高,可这些高利润的厂商们花起钱来一点也不像硬件厂商们那么潇洒,这是为什么?让我们来给IT产业算算账。
硬件整机产品利润低,有的厂商甚至低到1%~3%左右,但是一般硬件整机厂商规模大,不上规模也不叫什么品牌整机厂商,他们的营业额都要在100亿元(或100亿美元以上)。10亿美元3%的利润和100亿美元3%的利润完全是
正是由于利润低,科研投入也少,过去的康柏与现在的Dell科研投入分别是3%和2%。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要素,那就是硬件厂商、代理商的资金流动要快,据联想电脑总裁杨元庆介绍,联想电脑资金一年会转8次以上,也就是说,如果每次只要保证利润的1%,那么8次资金转回来,联想电脑的利润也就会在8%左右了。
8%左右的利润是什么概念?是与Dell公司利润在同一水平上的概念,但Dell公司是以直销为主的公司,其利润并没有包括给代理商的让利和库存费用,从这点上来说,联想如果做到零库存,还有降价或者是利润升高的余地。
并不是所有硬件厂商利润都低,是IBM这样的计算机公司利润在7至8%左右,SUN公司的利润一直保持在14%以上,甚至有消息说SUN公司的毛利达51%!也就是说高端硬件产品利润一直居高不下。也进一步说明,谁要是沾上PC硬件,谁的利润比就一定下降,而SUN没有与PC打交道所以利润一直很高,高到同行业羡慕不已,同时SUN公司的科研投入一直在8%~11%左右,这个比例也是十分令人羡慕的。
当然,IBM、惠普的利润没有SUN公司高,但IBM、惠普的科研投入也不含糊,尤其是IBM公司1998年的专利达2600多个,居业界榜首。
我们再来看看高利润的芯片公司英特尔。虽然1998财年英特尔公司利润下降11%,也达61亿美元,一个营业额只有263亿美元的公司,利润竟然与817亿美元年营业额的IBM公司(利润63亿美元)相差无几,这个业界未免太不公平了吧。但是有一点必须清楚地看到,现在一条芯片生产线投入要在20亿美元以上。从1997年英特尔公司营业额达251亿美元,利润为69亿美元来看,从今年PⅢ的问世和明年IA-64位芯片的即将问世来看,英特尔公司不仅仅是要重量级的科研投入,而且是已经有超重量级的生产投入。
再多说一句,AMD虽然在K6-Ⅲ的技术上不输PⅢ,那未来呢?未来的生产和科研可要重量级的、超重量级的投入,AMD的营业额不过25亿美元。话又说回来,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变大。当年英特尔公司不是也过过年营业额20多亿美元的日子吗?时代不同了,公司应变能力也不同了,怎样应变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题目。
再看看软件公司,说软件公司当然要说微软公司,微软公司年营业额144亿美元,利润44亿美元,这个利润率表明微软“太黑”了点。可去年微软公司一年科研投入大约30亿美元,也就是说微软如果去年挣了44亿美元,今年要有30亿美元投入科研,又是一个超重量级的投入,算算这笔账,如果这个数字准确的话,微软公司的科研投入会在20%以上?这样的科研投入大得惊人。这也难怪微软公司在别的地方花起钱来不怎么像利润那么高的“大款”了。
国内的东大阿尔派的科研投入大约5%以上,今后可望会在10%以上。这样的科研投入在国内软件业已经很高了,高于所有的硬件企业。
网络厂商的情况呢?网络厂商也就是这3至5年内火起来的,加之被电信厂商收购得只剩下Cisco和3Com两个上5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了,还有什么说头?要说就说网络厂商里的专用芯片和专用软件厂商,他们的利润、科研生产投入这笔账也可以照套软件和芯片厂商的,只不过外表表现为网络硬件设备而已。
不过无论科研、生产怎样投资,别忘了还有销售投资,这个投入占1%至3%左右。这年头销售不投资,科研、生产投资也都白投。之所以给IT企业、产业算算账是为了咱用户花起钱来心明眼亮,也是为了国内软件、网络厂商心中有数。
121
许多年以前我一直在考虑的一个问题,即硬件、软件、维修在整个系统里的比例问题,在临出发去美国之前我终于写出《承认1:1:1——中国信息系统用户要觉醒》。
要买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维修(包括培训、升级、使用费用)是个什么样的比例?有专家认为,达到1:1:1才是用户、厂商的信息系统应用投资的理想状态。
硬件、软件、维修资金比例要达到1:1:1太夸张了吧?传统认为硬件当然要买,操作系统已内置在其中,或者靠送,维修培训靠帮忙,即使不是这样,那也会在2(硬件):1(软件):1/2(维修:服务),而且目前大多数信息系统用户是这种状态。
如果说有只是花钱买硬件,不花钱买软件和维修使用的思路,那是将买电脑误为买电视。因为电视机一买来打开电源就可以享受了,而买电脑则不同,一买来电脑就要不断地费力、费脑、费钱,这是买电脑与买电视的根本区别。有了这种区别,承认这种区别,那么就应该在购买维修服务、培训、升级上投资了。
水利部计算中心主任莫渭浓说,目前水利行业信息中心资金投资比例在70%为硬件,20%为软件,10%为维修服务,且每年都有持续性的维修服务费。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小明认为,关于维修服务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现在PC淘汰是因为过时了,不顺眼了,很少因为坏了要维修。PC质量不断提高,PC市场寿命也不断缩短,维修服务费用在1:1:1中占1似乎不太可行,如果将维修费涵盖了升级换代和上网费用倒是有可能的。还有软件费用在1:1:1中占1也有一些要解释的,问题就是太贵的软件不一定适用,或者说因应用层面低用不上,且一些自己想花钱的软件含在硬件中,似乎看上去不要钱,如果说将软件中的“1”涵盖买了软件再二次开发成适合自己应用的应用软件,将这种开发的人力、时间增加在软件价值上,那么软件在整个系统中所占的比例绝大于1。
如果说1:1:1成立,如果说1:1:1合理,那么从理论上来说计算机厂商每年都可以在第三个“1”中取得合同。也就是说,如果厂商第一次从用户那里得到多大的合同,第二、第三年应该做到第一年合同的三分之一的合同,这合同当然是系统的维修、备件、升级等等费用。
然而,事实并不是理论,事实是维修外包刚在萌芽中,特别在中小系统的维护方面,一些企业还处于“自助”状,一些备件的价格、购买渠道还不稳定,给厂商造成感觉上的茫然。还有一些企业对于信息系统维护的行政干预太多,即使是用信息系统的人承认1:1:1的状态但也做不了1:1:1的主。也有一些企业因为“年景”不好,首先削减的是信息系统再投入的费用(当然也有宣传上的费用等),使企业的信息系统失去了成长的活力和资源。
有趣的是1:1:1的关系中相互依存的关系是连环式的,如果没有系统的维护培训、升级、使用(上网)费,再好的软件系统利用率也不高,说白了软件费用白投了。如果没有完善的应用软件(包括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再值钱的硬件就如废品一般。换句话说,要保证硬件、软件不白投资,就必须承认执行1:1:1。
也就是说在用户做计划时,要给软件(特别是后期投入)和维护(特别是培训)、升级(使用费用)留有余地。假如计划中有100万元的系统费用,最好把硬件系统费用控制在30—40万元之内,剩下的资金来保证这个系统一年内的运转。
尤其是在网络系统中,硬件资金只占整个网络的30—40%,而目前包括网络厂商都不认可这个比例,其原因是网络厂商的分销商承接了网络的建设费用,而用户支付了网络的使用费用。
尽管目前大多用户还不承认1:1:1,但是事实要求已经接近1:1:1,或者有些用户承认了1:1:1,由于各种原因执行不了1:1:1,但也会逐渐接近1:1:1,因为再糊涂的用户,再糊涂的领导也不想让自己辛辛苦苦建起来的信息系统“半残废”或者“废掉”。
这四篇评论在一周之内写出似乎是个奇迹,然而也不算什么奇迹,因为这些选题在我脑子里已考虑很久很久,终于“一泻四篇”。
我从休斯敦到了位于硅谷的康柏测试中心,原来这里是Tandem公司的总部,听了半天英文似懂非懂,突然听到有人说谁愿意到机房来试试,我举起了手,其实我根本不想替他们去拔高证明什么NON-STOP(不间断工作)之类的计算机,我只是想进机房中去照相。果然,我的“阴谋”得逞,我进了机房,我觉得我自己熟练地拔下了一块主板,这当然是我20年前的老本行,然后主机还在运转,一片掌声中,我获得了一个小手电筒做纪念。我当然很高兴,拼命拍照,我敢说我在康柏测试中心的照片最多。
由于我3月底当了Comdex/China什么CIO论坛主持没有去成Novell总部,所以我要在此次完成去Novell总部的工作,
122
你见过3400台PC连成的模拟的网络吗?
Novell总部就坐落在美国犹他州这样的奇观中,Novell公司就有这样的超级网络测试室。
然而,
连“对手”也支持
不管你相不相信,NDS在今夏就要推出支持NT的版本了(NDSforNT),5年前与微软为敌的Novell推出了支持对手的产品,NT这个使NetWare几乎毁灭的产品,以后就要按用户的要求接受NDS了。难道微软眼看着被NDS“强加”而不准备反击吗?当然,Windows 2000 100 Active(后来的Active Directory)就是类似于NDS的目录服务,对于Novell幸运而对于微软公司不幸的是Active目前只是在襁褓中,与Windows 2000无缝连接,只能服务于1000万个对象。而已存在6年的NDS,不仅能够服务于10亿个对象,而且支持Solaris、AIX、HP-UX、Linux、S/390 OS等几乎所有能叫得出名的操作系统产品。
不视任何公司为对手,甚至帮助过去的对手,NDS无敌,不能不说明Novell超然的战略。
NDS大于NetWare 5.0?
听到记者这样的提问,Novell二号人物高级副总裁(主管公司市场总裁)John F.S连忙否认,哪里,事实上NetWare服务器占了公司总营业额的50%,我们提高NDS的地位,不仅是因为NDS在业界踞有这样的地位,同时,以它为驱动器,将我们的Group Wises、ManageWise 2.6、Zien NetWare 5、Border Manger、SQL Integrator、Internet Caching System带入了市场,Internet Caching可以把任何Web服务器性能提高10倍,上述产品销售收入占整个Novell公司的28%。
其实上述产品在E-mail等市场中各有竞争对手,且每个竞争对手都不含糊,如果没有NDS作为“先锋”和驱动,它们打入市场有阻力,但有了NDS则完全不同了,事实上NDS原属NetWare 5.0中的一个组件,只有NDS和NetWare 5.0配合才是无缝的。
IT业不只相信技术
NDS技术是独一无二的,它出生于6年前,它早就是一个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既然它是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什么不可以采用通用数据库来实现?当时的通用数据库没有如今这么成熟,即使是现在拥有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公司也未免没动这个脑筋。然而,市场就是市场,IT市场不仅仅相信技术。
的确,几乎所有沾网、沾网络管理的公司都在用NDS,然而Novell自己呢?Novell自己也要明确这个真理,IT业不只相信技术。那么来看看Novell公司对市场、技术的投资比例吧。
John F.S回答记者提问时说,Novell公司用于研发的费用占14%,咳,不简单了,甚至是可观的,用于销售预算占30%,记者难以置信这个比例,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到Novell公司用于市场销售的成本如此之大。那好,既然研发、销售从费用上感觉不出来,那么看看人员的比例吧。John F.S说,Novell开发人员为1300人,而销售市场人员为1600人。
记者立即接话说,微软公司一个人研发两个人做销售和市场,你不认为Novell公司在研发和销售上的人员比例不合理吗?John F.S听到此话,开玩笑地说,或许微软公司产品问题多,需要为产品服务的人也多。
玩笑过后,就要面对严肃的现实。1991年微软公司的营业额与Novell公司的营业额相差无几,大约在20亿美元上下,而8年后,微软公司营业额竟然是Novell公司的10倍!微软公司凭什么?当时微软公司既没有Windows 95、也没有NT,当时Novell公司的NetWare如日中天直杀LAN,当时微软公司的技术和Novell无法相提并论,然而微软赢了,如今Novell也在与微软的较量中猛醒,但愿这时的猛醒不只是仅限于技术上的,因为还是那句话:IT业不只是相信技术。
天生我才电信用
Novell公司发言人说到NDS与电信厂商的关系时用了“交换机厂商拥抱NDS”这样的句子。的确,目录管理在交换机这一层不仅附加了安全性,且可将网络管理负担减至传统网络管理负担的1/50。对于NDS安装来说,它的用户与管理员的比例一般可以达到250:1,最终可向500:1挺进。
朗讯、北方电讯、Cisco等著名网络硬件设备公司及AOL等都需要并且已经宣布用NDS来实现分布式网络管理。
还是让事实来说明一切。走入Novell公司的Intranet主控室,当然Novell公司Intranet用的是NetWare 5.0及其NDS。主控室有40个显示器,每个显示器对应着一个Server,40个Server拥有200万个节点。记者看到标有IH的Compaq Server主管美洲地区;标有IJ的Compaq服务器是主管拉美地区,网管系统采用HP Open Viwe,整个主控室只有两个网络管理员值班,监视Novell世界各地3000多个用户。
再来看看Novell公司的数据中心,也采用NDS,对150个Server进行管理,数据中心所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是Oracle7.0,据介绍,这只是数据中心的一部分,Provo和附近Novell分部及硅谷三处共有上千个Server,连续24小时工作,每班只需要一位网络管理员值班,也就是说实际上24小时网络管理员只需3人。
这些工作还包括对Novell新产品的试验,每月大概能发现并处理500个问题。据数据中心负责人Raymiller先生介绍,问题太多说明产品质量不好,问题太少说明产品隐患没有暴露,每月出现500个问题属正常状态。
每年数据中心设备都要大约600万美元资金来更新维护,再先进的PC Server 3年就自然淘汰,记者看到PⅡ PC正在逐步取代Pentium。
在参观超级实验室时,感到NDS在电信平台上体现得尤其充分。走进装有1400台PC的房间正当吃惊之际,被告知在另一间大屋子里还有1800台PC,这些PC和128个Modem、光纤、帧中继、ATM等模拟成广域网,所有通信设备都是从Cabletron、Bay等公司借来或他们自愿捐赠来的,这个实验可模拟100个用户、1000个用户运行Novell公司各种产品,产品在模拟网络中需要运行一周时间,才算初试合格。
据介绍,这个超级实验室80%的时间、资源为Novell公司自己所用,20%时间向外界开放。向外界或(合作伙伴)开放,租用费用为10美元×1天×1台PC。
建立网络生态圈
Novell公司提出网络生态圈的概念,是众望所归。因为正如在Brain Share′99上Novell公司资深副总裁Christopher Stone所说,在Internet上至少有30种表示自我身份的版本,简直都把人给弄疯了。
把人要弄疯了的Internet的确需要网络生态保护。这种保护在于不仅仅是连接,也不仅仅是有身份,重要的是能够管理身份。这当然与应用软件有关,而Novell公司没有网络应用软件是否是生态圈的冒险行为?不,即有网络管理平台又做网络应用软件才是冒险和过时的行为,我们应该与独立软件开发商一起来建立和保护网络生态圈。
无敌与勇敢
Novell公司的勇敢在于他承认“从1994至1997年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错误的”。用3年的时间作为代价来换取目前连续6个月的盈利到底值不值?不管怎么说Novell公司以实际行动来承认和改正了错误。
买了Unix,再买了Unix技术,用15亿美元买了WordProfect,再以用2亿美元卖了它为代价换来了依靠独立软件开发商的经验,Novell公司你值不值?Novell公司勇敢地、默默地承受、承认了这一切。
勇敢的Novell才发现了NDS无敌。
勇敢的Novell、无敌的NDS,你走好。
123
就在这一天,
4月底联想、方正、实达、金长城、海信等国内厂商的PⅢ降至万元以下,这是由于从
眼看到了“五一”,我最喜欢“五一”这个节日,因为这也算是春末的第一个节日,可以好好休息几天,我打算回趟江苏老家,给我那去世25周年的父亲扫墓。没想到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去了洛阳过“五一”。洛阳有个“灵通报”之类的电脑报,在洛阳很活跃,要和我们共同举办电脑展览会,条件是我们报要去位“领导”剪彩,反正这事最后轮到我头上,我无法推掉只有前去。一到洛阳头天晚上我就从洛阳市秘书长的宴请中了解到洛阳现有5万台PC等消息,晚上我就用饭店的信纸写了份发言稿(到了洛阳我才知道我还要在开幕式上致辞)。第二天我真的和洛阳市长等领导一起剪彩,洛阳电视台还有我剪彩的画面,这些都没什么,关键是一宣布开幕式完毕,观众们像潮水般地拥入展览会,把我差点挤倒在地。没想到全国大城市计算机展览会走向衰落之时,洛阳小城市计算机展览会却蒸蒸日上。这种感觉给我今后对各地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稿件如何采用打下了“垫底儿”式的基础。
5月初电子商务在中国十分热闹,我研究了当时国内的情况,发现厂商们的电子商务方案千好万好,没错,可是就中国的实际状况要实现电子商务却有困难。在这期间我与北京国信北方网络公司董事长钱卫列谈了一次话,他的许多观点都给我启发,于是《钻缝——怎样绕开电子商务市场困难》出手:现在什么最时髦?当然是上网、网上销售、电子商务。现在中国电子商务面临的困难是什么?当然是电子支付、信誉担保、网上交货,说到底电子商务不仅仅是厂商和客户的电子商务,而且是一个全社会的电子商务工程。怎么来解决这些困难?怎么能把社会化工程简化成非社会化工程?钻缝、绕过。
说的容易,怎么钻法?写的简单,怎么绕过?中国老百姓都没有信用卡(少数人有现金卡)怎么电子支付?网上连根针都传不下来怎么网上交货?如果不能电子支付和网上交货还叫什么电子商务?IBM你光有什么电子商务方案有什么用?康柏你说你有全面的解决方案又怎么样?IBM、康柏、惠普你们的方案不可能变成企事业、老百姓手中的信用卡和刷卡过程,你们的方案也没有包括网上送货这项服务,这叫什么“Total Solution”?没有社会金融体系支持你们的电子商务,没有社会哪怕是下岗工人组织的网上送货队伍,充其量是个EDI,或者叫个什么查询系统,哪叫什么电子商务?
可是,北京国信北方网络公司董事长钱卫列说,我们找网上可以“交货”的产品销,这不是电子商务吗?找网上“订货”、网下支付的产品做,这不是可以绕过目前中国不可以电子支付的困难了吗?
上哪儿去找那么多网上交货的产品?网上交货的产品只有“信息类产品”,如软件、音乐、书籍。这些货物用Internet“运载”需要的是电话线,使用的是时间。说实在的,花电话费送软件、送音乐也挺贵的,挺费事的。
偏有人不信这个邪,非要找到中国电子商务的切入点不可。电子商务,首先要针对商务,别针对“网虫”。针对商务的同时是一定要远距离的商务,越远的距离越能体现电子商务的优势。楼上、楼下,隔条马路的商务还用什么电子商务,那才叫“瞎子带眼镜,多余框框”呢。
中美贸易远不远?美国人要在中国网站上定货可不可以,当然可以,还可以解决电子支付问题。这里有一个特别应该注意的问题那就是要把产品质量的关、把产品标准的关。把产品所有的标准发布在网站上,以免产生产品质量标准的纠纷,否则电子商务不如说是“电子麻烦”呢。
做商务就要出差,出差要住饭店,能网上订饭店,网下付住宿费,这不是电子商务吗?就兴你旅行社拿什么六折优惠,钱卫列也能发展8万会员拿到56个城市300家饭店的优惠,网上订饭店生意开“火”了。
厂商天天喊电子商务,但关键是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有没有用,用户买不买你电子商务的账,否则再好的方案只是句口号而已。当然啦,别说电子商务,只要一沾商务就要是双向的,不是一厢情愿的。也就是说电子商务当前主要不是缺方案而是缺用户的支持,没有电子商务条件或者说无法进行什么电子商务,买电子商务方案干甚?
也有专家认为,电子商务的画外音是取消国家海关,如果真的是这样,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突破口就在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会带动一些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例如前面说的是网上订货,网下送货,那送货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解决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问题是电子商务交易也会带动交易商品的质量和标准,可以这么说,没有质量就没有什么电子商务。
当前的电子商务不缺什么技术、产品、甚至什么方案、全面解决方案。缺什么呢?缺电子商务的社会金融信誉保证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缺少一些暂时能绕过社会金融信誉保证体系带来的困难的切入点,缺少一些社会服务体系没健全时的商务缝隙。
说让电子商务闭嘴有点过火,因为凡事总有个起头的,计算机厂商们说电子商务就算是个起头的吧,可实施起来,特别是在中国今天实施电子商务还得找缝儿钻。
124
5月初,我再次关注免费PC,当时我认为免费PC是对传统PC厂商的挑战,后来自己研究和采访后写出《免费“饼”会大——针对PC现有危机的设想》。
PC免费了,谁不想要?谁都想要的免费PC当然会使PC市场“饼”越来越大,可能比我们现在想象的还大,这个设想一定是成立的。
然而,免费PC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吧,总是生产出来的吧,送免费PC给用户的厂商(或叫网络供应商)自己如果不生产PC也会去到生产PC厂商、分销商那里去买PC吧,这样PC的厂商、分销商不是会比现在卖出去更多的PC吗?这样PC厂商不是会在PC市场的“大饼”中得到更多的绝对市场销量了吗?这个设想也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如果发放免费PC的厂商不买PC就要自己采购元器件、零部件,找生产基地、招聘工人自己做PC,这样零部件、元器件厂商不是多了用户了吗?不是发财了吗?
就算家庭用户愿意公开自己家庭收入等资料换取免费PC,就算送PC收上网费,那企业用户呢?企业用户目前绝大多数还在intranet中转(当然做供销、情报等少数与外界打交道的员工会使用Internet),如果企业采用自己的专用网,电信供应商收不着服务费用,谁还会送PC给企业?
就算是有人愿意送给个人用户、企业用户PC,那么服务器总是没有人送的吧。如果真的免费PC会使PC市场“饼”做大,那么服务器的量肯定也会相应地变大。如果说现在服务器量仅占PC量的1/10、1/20,那免费PC的市场可比现有的PC市场不止大10倍、20倍。这种假设真的存在,未来免费PC使PC价格战、市场战消失了的话,服务器大战就要开始了。
不错,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及康柏公司已经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产品从前台向后台转移。英特尔公司的至强芯片专对着服务器来的,Windows NT更不用说,康柏自己有了PC服务器还要收购Alpha也是为了后台。SUN、SGI、IBM、惠普等传统计算机公司从来没有向今天这样重视后台产品,Dell、宏等依靠PC起家的厂商从来都是靠加强服务器销售比重来提高自己的利润。Oracle、Sybase、Informix、CA等数据库、中间件、软件公司从来也是以后台为生存空间和市场目标,如果免费PC市场成立,可以设想市场“饼”大后他们都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当然更有理由设想,免费PC促成了“决战后台”的时代来到,可以想象免费PC会使市场大饼中仅剩下后台产品市场之争。写到此处,多加一笔,那就是国产服务器的产品、市场要紧张起来,免费PC真的到来之时,也是国产服务器重振之日。
免费PC的兴起不是没有历史根据的,看看现在的电视机价格已经低得可疑;看看现在的手机,降价速度难以相信;看看桌子上的传统电话机、街上的公用电话不都是免费的吗?这是测量免费PC市场可行性的一种肯定吗?
但是PC就是PC,PC还不是电视、手机、电话,PC工业更不是电话、手机、电话工业,PC的用户也不完全是电视、手机、电话的用户群体,PC的应用一定要应用软件、应用服务来支持,本栏说过PC与其应用软件、服务支持的费用在1:1:1。再说免费PC在美国行得通,在中国不一定行得通。
联想集团电脑事业部总裁杨元庆说得好,不是有人送PC收上网费用吗?我们可以送上网费收PC的价钱啊。说的也是,这账是明摆着的,用户比谁都精。
尽管免费PC会使市场做成更大的“大饼”,尽管免费PC会使零部件厂商、元器件厂商、外设厂商有更多的发财机会,尽管免费PC会使应用软件厂商、操作系统厂商在“大饼”中分到的绝对值更多,尽管免费PC供应商会到处买PC、买便宜PC,但是对传统的PC厂商来讲在心理和实际上都潜藏着危机,本文不想预测免费PC时代是否会到来,但应该认识、分析潜在的危机,并设想对付危机的办法和理论,然后再依据理论指导行动。
果然在一个多月以后,许多国外媒体报道,1999年第二季度美国PC市场出货量同期增长27%,达到2560万台,功劳出于免费PC。
5月份发生了英国GTE收购Fore,还发生了在1997年7月被美国国家半导体收购的Cyrix公司被“吐”出来等新闻事件。中国IT业,
3月初我让《焦点》栏目做免费PC报道没有被认同,
PⅢ一降到万元以下,市场开始启动,我连忙打电话采访出了《对万元说不之后——从中国用户给PC标出价格开说》。
到5月中旬止,联想电脑的PⅢ销售占了整个PC销售的一半!这是在PⅢ推出两个月后市场的回馈,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底PⅢ降价以后市场才开始启动,这意味着中国PC市场用户已经给PC标出万元以下的价格。
那为什么PⅢ推出来不是这个价格呢?为什么PC厂商新品出台总是把价格喊得高于1.3万元以上呢?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当时本身PⅢ芯片价格就高,还有原因就是市场策略问题了。
从用户为什么接受万元以下的PⅢ的原因分析,那就是无论从企业用户还是个人用户的PC消费观来看,万元是中国人消费的心理底线。我们的PC厂商、代理商、分销商一定要在目前记住这个数字,不然,再好的PC,CPU再增加70条指令,PC还是卖不出去的。
当然,这万元中还要分解出来,配件、外设、应用软件的价格之间有一定的比例,也就是说,应用软件的价格应该在万元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什么样的价格比例,用户也已标出,超过这个价格,用户同样也是不接受的。例如,如果一套应用软件,再好的应用软件,再能提高PⅢ性能的应用软件,价格在3000元以上,用户都是不接受的。例如Office 2000零售价格在5000元以上肯定是卖不出去的。而WPS 2000价格定在980元一套一定是有戏的。以此类推可以算出配置在PC上的防病毒软件及各类软件的市场接受价格。
根据上述“法则”同样可以算出打印机、扫描仪、机顶盒、VCD、CD-ROM、DVD、网卡、Cable Modem等等产品的市场接受价格是多少。少废话!无论什么可与PC相配的产品要超过万元以上是“异想天开”,自找“灭亡”。连想超过5000元也是“幻想”!
喷墨打印机就不用说了,早就降在1000元以下,它是用户标出1000以下外设的先例。激光打印机呢?国产激光打印机的价格已冲破2000元价格,直杀1000元。VCD的普及价格不是也“杀价”在500至1000元左右吗?正因为如此我们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VCD市场,正因为如此,我们把欧洲、澳洲一些发达国家的VCD市场甩在了后面。CD-ROM现在几乎普及到每一台PC,其最低价格早就在300~600元以下了(根据倍速、牌子不同)。很难相信,这些精密的集机、声、光、电为一体的外设怎么会便宜到如此低的价格,简直不可思议的是怎么赚钱,可是市场就是这样地直率,就是这样地残酷,贵,用户就罢买。
很容易得出机顶盒的价格:现在一台21~25英寸的彩色电视在1000~2000元左右,一个附属于其上的机顶盒能卖多少钱?最终的价格低线一定也和PC的附属品一样,在整机价格的十分之一才能被接受。也就是说机顶盒的价格要在100~200元左右才可能普及。这种算法太大胆了吧,市场就是这样大胆。目前1000元以上的机顶盒市场根本不会启动。
同样,也可以算出网卡、Modem的市场接受价。电话费用还要降!谁都想上网,PC天生就配网卡只是早晚的事儿,有线上网非Cable Modem不可,或者什么XDSL之类的技术产品也罢,它们的市场接受价格是多少?起码在1000元起步,300~500元方可普及。现实呢?Cable Modem比彩电还贵吧,甭想!老老实实地“价格战”吧。
说的都是个人用户市场,企业用户呢?他们对PC、软件、配件、外设便宜价格的需求更大,为什么?因为他们是批量采购者,厂商对批量采购者向来打折,8折以上算是正常现象吧。
那后台产品呢?服务器、数据库、中间件、大型企业级应用软件、网管系统市场接受价格怎么算?照着PC与其应用软件、外设、配件等等关系算呗,反正上百万元一套的服务器、数据库、应用软件不好卖。也就是说PC已给后台各类系统定出了价格,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
其实中国用户对万元PC说不之后,给厂商们要用万元以下价格启动市场的启示还不止这些,给厂商们留点想象的空间,也算本文抛砖引玉。
125
5月最让人震动的消息还是24日长城推出金长城“飓风
紧接着TCL4888 PC出台。在此之后长城网上直销,中国惠普租赁计算机相继推出,接着,DIY运动开始,此次DIY包括了联想、TCL、海信、大恒、大和、大船等大厂商,其原因是DIY价格比品牌机便宜2000元左右。使原来属于淡季的6、7月份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活力。
我仍然是第20届京交会的忠实观众和记者,在此会上我采写出了《别做千年糊涂虫——决战Y2K》。
“千年虫”问题说得太多了,还是说说在硬件层、操作系统层、应用软件层、网络层如何解决Y2K吧。有了“千年虫”没办法,可用户、厂商千万别做个“千年”糊涂虫,这可是Y2K问题最后7个月的决战。
糊涂虫甲:不分Y2K层次Y2K问题在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上分别有不同的表现和不同的解决办法,必须独立解决后还必须联调测试达标后才能算真正地解决。解决途径是谁开发谁修改、谁使用谁负责。
对于用户来说,3—4个层次地解决Y2K问题的资金应该分为3—4份。其中,应用软件资金要占大头。糊涂虫乙:硬件层是否能用软件解决PC在硬件平台上有3个时钟概念:RTC,它是PC主板上一块靠电池供电的时钟电路,为整个计算机提供计时;BIOS时钟,实际上它不是时钟,只是用软件写成的一个计数器,通过它来调用取得时钟数据,并向操作系统提供日期和时间,在实际应用中某些应用程序可能直接读取RTC时钟值;OS时钟,开机时通过硬件取得时钟数据。
某些专家认为,目前硬件层的时钟问题用硬件来解决是最实际的。这是因为,如果用软件来解决是不彻底的,软件会常驻于内存,占有系统资源还不算,影响速度也无妨,重要的是将Y2K问题长期化、重复化。
信息产业部推出了孝诚实业有限公司Pass 2000世纪卡(零售价360元)插在PC机上即能解决硬件层的Y2K问题。它已通过软件评测中心认证,并在中国银行、信息台、电信局等企事业单位使用。
当然也有厂商和某些专家认为用软件来测试、解决硬件Y2K问题省钱省事儿,例如,名为Y2000的软盘,正在促销。
糊涂虫丙:到底有没有Y2K问题从PⅡPC开始,没有厂商说自己的PC有Y2K问题,这可不是说没有就没有的,要有测试根据。在采访中听说过一件这样的事,一批PC厂商说没有Y2K的问题,结果一位Y2K厂商进行模拟测试后发现有问题。这个例子只是给用户提个醒,再买PC时,设法请厂商拿出测试报告来看,或者当场模拟进入2000年那一刻来观察,特别是在目前批量采购中要格外注意。
如果从PⅡ之前开始算,我国PC累积装机量有900万台,也就是说900万台PC(不算大中小型机、工作站)在硬件层都有Y2K问题,都需要通过硬件或者软件来解决。
至于PⅡ机,由于主板厂商不同,需要进行测试确认。
糊涂虫丁:操作系统怎么办?
操作系统的Y2K一定要解决,否则与解决好了的硬件时钟不同步。这个问题相对应用软件是个简单的问题。目前80%的PC操作系统市场是Windows系列,据微软介绍他们有补丁程序装之即可。至于升级到Windows 2000、Office 2000这个问题自然而然也会解决。而且免费。
糊涂虫甲、乙、丙、丁……
应用软件、网络怎么办?
应用软件是所有Y2K问题中最大最复杂的问题。几十万行、几百万行的应用软件修改起来麻烦不说,重要的是测试问题。据说测试应用软件每一行是否有Y2K问题的应用软件都卖到了300—400元钱,但是这不是真正的测试,真正的测试在于,怎么样才能全方位地测试确认修改好的应用程序没有问题,这样的测试涉及到每一笔交易。这个问题几乎谁都糊涂。
如果网络中的某一个终端没有“杀尽”“千年虫”,即文件传输起来就麻烦了,网络中的测试更让人糊涂。
“千年虫”让人糊涂,杀“千年虫”也让人糊涂,杀完没杀完怎样测试更让人糊涂,还有不到7个月的时间了,只有不是千年糊涂虫才能斩尽杀绝“千年虫”。
这是我对2000问题的第二次评论(第一次评论《千年捞一回》发表在1997年11月)。我再也不想说2000年的问题了,说的人太多了,太重复了。
在此之前我每每看到各大企业都推出什么中小企业解决方案之类的新闻稿或记者写的稿件,我也烦透了,我认为这些都是说过1万遍的事件,不具备新闻性。记得有一次微软(中国)一位头头要我和他谈中小企业问题被我谢绝了,我说这不是新闻我不想谈,可是偏偏这类稿件、专访多的不能再多,问题究竟在哪里呢?于是《呼之应出——中小企业解决方案发生品牌危机》发表在我的专栏上。
几乎每天都有什么中小企业解决方案之类的新闻发布,几乎每个整机厂商、软件厂商、甚至外设厂商都有什么中小企业解决方案。为什么中小企业解决方案一直只是热了冷,冷了热,热了说不定还会冷下去?仔细想想是不是中小企业解决方案没有品牌的原因?中小企业解决方案市场在呼唤市场的同时,应该推出自己的品牌。
中小企业方案与方案之间有什么区别?一言难尽,50个人的中小企业解决方案与100人的中小企业解决方案有什么不同,也是一言难尽,为何不起个名字呢?方案也是产品,产品应该有名字,为什么中小企业解决方案没有名字。都是同样的PC为什么有IBM PC、惠普 PC、联想PC。都是联想PC为什么还有奔月系列、问天系列,都是HPC为什么还有Jornada、HS-2000,都是笔记本机还有什么Presario、ThinkPad、Travel Mate。一提名字立刻感觉不同了。
其实在此之前有许多缩写之类的“名字”最早叫什么SOHO、SMB……但都不是符合中国人习惯的名字,根本说不上什么品牌。没有品牌,一提名字就是“中小企业解决方案”8个字,又费事儿又说不明白,用户听烦了听腻了也不知道说的是些什么,又要从8个名字开始解释。
说要给方案、产品起名字,可不是随口就起的。起名字要叫得响,顺口,还要贴切,更要本地化。想了半天为什么许多外商在中国什么“中小企业解决方案”没有名字,是因为“老外”根本就没给方案起过名字,而本地的什么办事处、合资企业、独资企业也不敢起或者是没有被授权起名字,所以就一个劲地、费劲地再次、多次让用户用那没有感觉的无论什么厂商都使用的同样的8个字。那中国厂商呢,是不是可以先打出自己的方案品牌呢。
如果真的给方案起名字,一定要考虑到系列化,比如说10人以上企业方案叫什么,20人以上的企业方案又叫什么,50人以上的企业方案又能叫什么,策划好了,要给自己留有余地。
起了名字就要叫响,要叫响就要有广告、发布会等宣传手段来维护,不然起了名字不叫等于没起,没起就等于回到没有品牌的位置上去。
现在中小企业解决方案市场处于厂商“一头热”的地步。可以说是叫好不叫座,如果叫好又叫座就要有个名字撑起来。
现在人人都知道品牌是无形资产,为什么不知道品牌这个无形资产能做出有形的市场来?这是个市场操作问题。还是那句话,在摩尔定律都可能不存在的今天,任何问题都似乎不是技术难题,而只是个市场难题。现在计算机产品也好,方案也罢,服务也好,维修也罢,没有品牌的产品、方案、服务维修是不好卖的。
过去厂商是卖商品,现在凡是大厂商、系统集成商都是卖方案。在过去的单机使用时代,企业是买产品;现在的网络时代,企业也好,政府也罢不仅是买产品也买方案。既然买的想买,卖的想卖,为什么有卖不动、买不着的现象呢?这真的要怪厂商的方案产品没名。没名的产品怎好卖?谁敢买?
谁要是再干喊中小企业解决方案,那是干喊没人听,烦不烦啊。自己都听烦了还不说,用户根本不理这个碴儿。
从开始叫卖“中小企业解决方案”已经有5年的时间了吧,5年的市场时间还悟不出来没有品牌的方案不好卖,或者根本卖不出去?这个“学费”也太贵了吧。给中小企业解决方案起个名字吧,不然再好的方案也白搭。
也许是因为这个问题在我心中闷得太久了,这篇文章写出的速度之快连我自己都震惊,大约只用了20分钟时间。